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性目录/标准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06.27

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性目录/标准研讨会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明确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投融资活动边界,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公共和私营资金流向自然向好领域,弥补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等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已初步纳入绿色农业、绿色林业、绿色渔业、湿地保护与修复、国家公园建设、矿山修复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依据。国际层面,去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全球范围内发布首份用于界定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投融资活动标准《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


为推动形成适用于中国生物多样性投融资的标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于2023年6月27日主办了一场《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性目录/标准研讨会》,会议由重庆市金融学会协办。研究组自2022年成立以来,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等议题研究,为国内加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参考。会议邀请了国内政策、学术、金融机构、智库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实践者,围绕议题展开交流。本次研讨会举办地——重庆,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未来将持续培育发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创新模式和路径。


图片

与会专家交流分享 | 北京绿金院制


会议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主持,她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举办的背景和意义: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气候变化一样,正在成为全球面临的两大重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会对高度依赖这些服务的经济活动和企业造成影响,也会构成金融机构潜在金融风险来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建立符合区域生态特点的项目目录或指南,将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识别和支持对生物多样性友好的项目。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在致辞中表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命脉至关重要。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基于国家良好的政策框架,近年来,中资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不断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诸多进展。针对金融机构投融资活动面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逐渐收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生物多样性项目周期长且收益低等相关难题,建议金融机构应逐步提升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识别、管理和定价能力,并开展先行先试。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李铀在致辞中表示,重庆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重庆在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过程中,不断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探索。例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推出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业务等。重庆将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探索界定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范围和重点领域、推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模式和产品创新、建立生物多样性金融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研究处处长杨娉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在建设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概述。自2018年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成立以来,其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持续推进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202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把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确立为中国未来金融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她表示,制定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生物多样性目录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欢迎有志于此的机构和专家与研究局分享成果,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出力。


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局亚太区绿色金融创新工作组负责人朱韵分享了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并从机遇识别:为绿色融资(financing green)的角度重点介绍了IFC《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及其项目案例。她表示,参考指南旨在提供一个募集资金合格用途清单,用以支持符合《绿色债券原则(GBP)》和《绿色贷款原则(GLP)》、并为“SDG14-水下生物”和“SDG15-陆地生物”做出贡献的私营部门投资。下一步,IFC将基于地方产业的本地化试点,推动指南的落地。


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ESG咨询项目负责人袁薇从风险管理:金融绿色化(greening finance)的角度详细介绍了IFC《环境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金融机构环境社会管理体系、生物多样性风险传导机制等。IFC《环境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包含八项绩效标准,其中“绩效标准6: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促进生物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此外,她分享了生物多样性风险缓释等级——规避、最小化、恢复和抵消,并建议金融机构在开展项目融资尽职调查时做好风险排查,识别并规避生物多样性高风险区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研究专员张静依介绍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目标上的体现以及《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的六大环境目标之一,其在目录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他环境目标活动必须符合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无重大损害(DNSH)原则;二是生物多样性目标下对应了两项具体的经济活动,即生境、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活动,和酒店、度假、露营地等住宿活动。最后,她对《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方法学、活动示例与应用场景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期待IPSF工作组下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金融添砖加瓦。


中央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商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披露指标、债券市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进行介绍。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债目录开发和指标设计,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参考国际制度和国内政策,完善生物多样性绿债目录;二是参考国内外经验和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明确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指标要求、完善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三是设计完善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数据库。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支研究处处长张文娟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以及制定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的意义。她指出,制定标准有助于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渠道、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防控和构建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体系。通过梳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标准界定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她总结了缺乏生物多样性项目库、缺乏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量化指标等诸多问题,并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特点,参考相关标准,确定了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五个原则、三大目标、五个标准和投融资产业目录。最后提出建议:一是在黄河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先行先试;二是绘制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重点区域图;三是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机制;四是建立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库。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姚靖然分享了团队与IFC合作开展中国现有绿色分类标准与IFC《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目录对标研究,以及在中国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投融资机遇研究的初步成果。她表示,在目录对标方面,团队主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为例,与IFC《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进行对标,并将对标结果初步划分为“表述基本一致”、“各有侧重”、“中国相关标准暂未提及或关注”三类。基于此,提出中国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标准的建议。在投融资机遇方面,她提出未来在中国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投融资机遇识别,特别是调动私营部门参与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投融资活动时,在地域和产业选择上,需综合考虑区域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发展基础、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与自然禀赋、区域生物多样性敏感性行业发展概况等相关因素。下一步,团队将致力于推动相关研究成果以知识产品形式公开分享,支持国内更多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活动的落地和推广。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进行了总结,并对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标准制定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会议邀请了研究组课题成员机构、重庆地方政府代表、重庆地方金融机构等多方代表参会。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自2022年初成立以来,聚焦金融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金融机构如何防范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金融风险,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政策研究支持。今年,研究组将组织系列能力建设与研讨活动,支持课题成员及行业开展前沿研究与先行先试。此前,在6月1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指导下,研究组组织了一场与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研讨会。未来,研究组将持续组织系列活动,推动更多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议题的发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