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会议回顾 | 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研讨会

2024.03.21

自2022年起,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对金融机构加强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识别、管理以及信息披露达成共识。在此方面,部分国际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企业与研究机构已开展了诸多探索与实践。英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经验丰富,也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自2017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UK-China Green Finance Taskforce)成立以来,中英双方就在环境信息披露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

 

2024年3月21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组织了一场“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英双方在政策、学术、金融机构,以及智库等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围绕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信息披露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英国驻华使馆国际林业与自然主管夏冬梅为本次会议发表特别致辞。


马骏在致辞中回顾了中英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历史,包括在G20平台共同推动绿色金融议题,形成全球共识;建立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形成中英双边合作机制等。他指出,这些成果对于自然相关投融资框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相关投融资框架应包含四大支柱:一是标准,即对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济活动的明确界定;二是披露;三是创新产品和融资工具;四是政府激励机制的建立。他表示,以上举措将有助于动员更多资金进入自然相关领域,为自然向好型项目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机会。

cc31cb72474e8977c7b9a8c916fd2253.jpg


白韫雯在致辞中表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与经济增长的支撑,以及自然资本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联系已经引起全球央行、监管与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强化自然相关环境信息披露”,为中资金融机构与企业将自然相关的信息披露纳入自身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她提到,中英两国围绕“为自然融资”这一议题开展对话得益于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的成立。现阶段,中资金融机构开展了包括金融支持生态修复、可持续农林业、国家公园建设等诸多先行先试,但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信息披露能力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她表示,目前,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仍是可持续金融领域的新兴议题,对此,北京绿金院将持续关注,并计划未来在此领域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搭建知识分享网络,以推动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的实际落地和复制推广,从而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相关的风险与机遇。

e98411f76f05ec46c8a25dbf46015237.jpg


夏冬梅在致辞中提出,英国在气候变化、绿色金融领域,以及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发布了《绿色金融战略》,并于2023年进行了修订,同时发布了自然市场框架,旨在支持自然资本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她提到,英国政府宣布到2025年经济体将全面按照TCFD标准强制披露,并发布了风险相关披露路线图,同时在TNFD的制定过程中也提供了诸多支持。在中国,随着COP15的召开和ESG的兴起,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表示,中英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有着多年的合作历史,期待中英两国专家在此次会议上深入探讨,促进更多合作。

cb1517a8f782d30b3c3161ea9e17a985.jpg


在主旨演讲环节,与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技术总监Emily McKenzie阐述了全球经济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并介绍了TNFD的现有成果和未来计划。她强调,自然因素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而是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的核心议题。为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识别、评估、披露和管理自然风险,同时把握自然带来的机遇,TNFD构建了一套评估和披露与自然相关财务信息的框架,并积极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以确保披露建议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同时,TNFD制定了一系列指南,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披露建议。此外,为应对数据方面的挑战,TNFD积极与数据提供商合作,共同研发创新型工具和方法,以支持市场参与方精准地开展评估和披露工作。展望未来,TNFD将在今年9月推出新的工具和版本,并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素材的开发,与市场参与方共同应对自然相关风险带来的挑战。


Economics For The Environment Consultancy Ltd(eftec)高级顾问Natalya Kharadi对自然资本核算的重要性及其与TNFD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她强调,自然资本核算衡量的是自然资产存量及其所产生收益的流量,旨在以决策者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现数据,使得企业能够直观地将其与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对比,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资本与企业财务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本核算不仅有助于企业了解其对自然的依赖性和影响,也能帮助企业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识别潜在风险与机遇,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同时,她特别强调了自然资本核算与TNFD之间的互补性。她表示,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从零开始实施TNFD确实存在挑战,而自然资本核算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框架,帮助企业梳理现有数据,并确定未来数据采集的优先级。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企业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还能够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CISL)国际参与、创新主管周婕重点介绍了CISL制定的参与指南(Engagement Guide),并为金融机构帮助客户进行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提供建议。周婕指出,指南主要关注两类群体:一是客户关系经理、二是投资组合经理和分析师,他们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衔接点。此外,气候评估已经证明了气候稳定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当前的关键是探索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如何受到土地和海洋利用变化、直接开采自然资源、污染、外来入侵物种等生物多样性丧失驱动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指南建议金融机构通过改变资产组合来推动更多资本进入自然向好领域,并设计“设定场景-评估-设计-支持-审议”的循环框架来指导其将自然纳入现有的气候讨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英国办公室首席经济学家Karen Ellis对自然相关政策与监管的进展、将自然纳入转型计划的相关披露、自然向好的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她指出,自然相关法规正在欧洲迅速涌现,以支持自然向好的经济活动转型,而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制定转型计划。对此,WWF建议采用分阶段的方法,将自然作为第一步纳入气候转型计划,随后向更全面的净零和自然向好的转型计划迈进,最终同时实现气候目标和自然向好目标。她表示,目前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等机构已经发布了全球层面自然向好的行业路线图,企业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来进行与自然相关的信息披露,并了解自身转型风险与投资机会,实现可持续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FAIRR Initiative(FAIRR)ESG研究与数据总监Erika Susanto围绕投资者面临的生物多样性挑战、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及其与动物蛋白产业的关系等角度,介绍了FAIRR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建立的投资者网络,旨在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她表示,由于大多数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驱动因素都与动物蛋白产业相关,因此FAIRR尤其关注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价值链,从而为客户提供相关研究工具和资产组合建议。她特别介绍了FAIRR开发的蛋白质生产商指数(Protein Producer Index),通过将该指数与生物多样性足迹结合,企业可以更好地衡量资产组合风险,并评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影响。在识别风险后,FAIRR采用协作参与的方式,积极推动全产业链的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治理,确保与TNFD和其他生物多样性披露要求保持一致,并针对企业制定可操作的中长期参与计划,最终找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衔接点并制定解决方案。

5d52d71b1010122666755347df653fdd.jpg


汇丰银行(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王颖从汇丰确立净零战略目标、对亚洲重工业客户进行缺水压力测试、应用ENCORE工具抽样分析企业客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参与TNFD框架试点测试等实践经验角度,详细介绍了金融机构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她指出,金融机构在进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时面临着数据和信息缺失,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经济化、资本化机制缺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环境高度关联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汇丰通过参与一系列行动和倡议、加入TNFD工作组、开发数据库、捐赠公益资金等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促进基于自然的经济转型。同时,王颖强调,金融机构还需要与政府、客户、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以推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领域的发展,实现可持续金融目标。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从制度、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环境信息披露等层面详细介绍了华夏银行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实践经验。她强调,披露不应仅为形式,而是推动金融机构朝着相关目标开展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标准方面,华夏银行对《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项目进行梳理并对标行内数据,得出2023年绿色贷款中有约17%支持了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了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华夏银行还推出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在风险管理方面,华夏银行对生物多样性单独进行评估,关注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涉及畜牧、农业、渔业等领域。此外,彭凌还介绍了华夏银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目前正在编写的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将专门列出生物多样性模块,展示服务案例和业务流程风险防控表现等内容。彭凌表示,报告将于四月末发布,届时将分享更多内容。


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绿色金融研究部专家商瑾对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及披露指标体系进行了概述,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她指出,国际上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呈现趋同,但质与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且存在企业披露信息与国际生物多样性目标相关度不高、对生物多样性环境绩效监管不足的问题。在国内,目前尚未发布明确的生物多样性相关目录清单和信息披露标准。商瑾重点介绍了《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和绿债数据库,其针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的207个行业设计了六大类、40余个指标,该指标体系现已申请金融行业标准。最后,商瑾对促进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提出了建议:一是完善信息披露标准,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二是设计信息披露评价机制和价值评估体系,推动构建统一的价值评估方法;三是构建并进一步完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持续监测,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债券募集资金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环境效益,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与生物多样性效益挂钩的金融产品。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高级经理杜红霞对WWF在TNFD层面的实践以及未来计划进行了阐述。她指出,WWF作为TNFD的发起单位之一,多年来积极推广TNFD,并在全球与当地监管、金融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扮演着知识提供者和市场推广者的重要角色。关于如何实践TNFD,她介绍了WWF推出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筛查工具(Biodiversity Risk Filter)”,该工具已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主要针对生物多样性映射和传导的金融机构及企业的物理风险、声誉风险和合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整合50多个数据库和全球GIS地理信息系统,该工具实现了生物多样性风险可视化展示,免费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线实时识别特定地点和行业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杜红霞强调,该工具具有很强的用户导向性和实用性,专注于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照TNFD的各项建议准备披露资料并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顾问杜金详细介绍了中国畜牧业企业在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方面的进展与实践。杜金指出,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影响,及时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关键风险和机遇,这些举措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22年CDP中国森林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对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进步显著。同时他表示,包括蒙牛集团、伊利集团等在内的中国企业在主动披露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还展示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绩效。然而中国企业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目前国内践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的企业仅限于部分行业领先企业,且因缺乏专业的咨询指导和数据缺失等导致其信息披露的质量有待提高。基于此现状,他建议,中国畜牧业企业应将自然及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并以信息披露为引导强化内部相关数据管理,同时加强价值链和利益相关方交流合作,协同推进自然相关议题的风险管理工作。

f367cbdbe52ddd951bc01ea57244e6c5.jpg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总结。她希望中英双方未来在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方面持续加强能力建设、互通实践经验,为中英下一步在此领域的深入合作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