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北京绿金院在马来西亚成功举办GFLP线下研讨会

2022.12.02

GFLP.jpeg

会议介绍

11月29日至30日,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项目(GFLP)与世界银行马来西亚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于吉隆坡共同举办了题为“扩大东南亚可持续金融”的能力建设活动。现场共有超过200名东南亚国家政府部门、金融行业、研究机构、实体企业的代表出席,另有120人收看了线上直播。


成果发布

会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共同发布了新的旗舰报告——《释放东南亚的可持续金融潜力》。该报告回顾了东盟五个主要经济体(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在可持续金融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当地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

报告指出,虽然可持续金融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市场规模仍然很小:五个经济体的可持续金融债权工具仅占市场总额的2.5%,远不能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万亿美元级别的资金需求。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博士表示,这份报告对认识东盟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巨大潜力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完善政策框架、开展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公共和私营部门将在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和绿色金融积极参与者的经验能够为当地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同时,中国与东盟经济体应当通过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项目(GFLP)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平台,在标准协同、能力建设和跨境绿色投资等方面加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合作。


嘉宾分享

政策制定者呼吁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协同

会议第一天的议程聚焦可持续金融的有关政策,来自东盟各经济体以及包括哈萨克斯坦、巴西、中国、韩国、欧盟和英国等地的政府官员和金融部门专家参与了讨论。

发言嘉宾介绍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最新政策进展,并指出以路线图、政策指引、分类标准、激励措施和披露要求为代表的政策框架快速发展,势头强劲。尽管方式方法和详细程度各不相同,但金融监管机构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标准制定逻辑,从而为金融市场设定预期。同时,嘉宾强调了不同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时应尽量一致,避免相互矛盾,确保协同增效。

世界银行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局局长Ndiame Diop博士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政策制定者应当努力为可持续金融市场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实现政策协同。激励措施对于引导金融市场参与者重新分配资本、支持公正转型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各国政府需要审阅现行政策中是否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符的部分(如燃料补贴等),确保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另一个在圆桌讨论中获得广泛认可的议题是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和互操作性,与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有所呼应。然而,部分嘉宾也表示,对某些经济体来说,在比照使用分类标准时,如何在本国发展的优先事项和国际先进实践之间求取平衡仍是一大难题。

随着对“纯粹”的绿色经济活动的共识不断加强,以及东盟和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等区域和国际协同的分类标准的形成,发言嘉宾也在呼吁建立新的转型金融和社会金融分类标准,其中应强调性别平等、社会福利和包容性等要素。


数据质量、能力不足和融资可及性等差距依然存在

一些发言嘉宾指出,数据可得性和质量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不断发展完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高了对金融公司的披露要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技术细节提出了更高需求,并期望披露主体能在不足和挑战方面披露更多内容。

另一个主要挑战是政府部门和金融行业能力尚且有限,例如缺乏技术背景等,需要更多的能力建设。也有人提到某些气候减缓或适应活动有助于避免损失,并没有直接产生利润,因此难以衡量其商业价值。

中小企业融资的可及性也引起了关注。一位发言嘉宾表示,投资级的公司能够得到以债券和贷款为代表的传统绿色融资工具的支持,新锐初创企业则能得到PE、VC的支持,然而处于中间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能够得到的金融服务有限,形成了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东南亚在内的许多新兴市场中,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效应和碳排放占据了较为可观的部分。


可持续金融不应止步于气候

除了绿色债券和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可持续金融的生态系统也在持续演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碳市场和社会金融方面的风险和机遇。

在自然相关金融风险方面,来自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世界银行的代表分别展示了两份研究报告,呼吁加深对投资活动的自然风险和影响的了解,加强能力建设和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提高监测水平、填补数据空白,以及制定监管预期等。发言嘉宾还强调,金融机构应当对与自然相关的披露提起重视,在衡量风险敞口和前瞻性的风险分析方面开展大量基础工作。

响应近年来人们对热浪、洪水、干旱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日益关注,关于自然灾害风险和金融的讨论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巨灾保险目前的规模尚不足以支撑各经济体的气候韧性。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案例展示了巨灾保险和债券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为公共预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发言嘉宾指出,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公共预算巨灾支出不会损害其他发展优先事项。

在碳定价方面,来自新加坡、日本、中国和英国的市场从业者回顾了强制和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并强调监管措施和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维护市场的有序运作,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则将有效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在研讨环节之后,参会人员还应邀参观了本地的绿色项目,包括绿色建筑、可持续农业、野生动物保护、城市垃圾和废水处理设施等。会上宣布了下一次线下活动将于2023年年中在蒙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