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IFS报道

专访 | 马骏: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不可逆金融风险

2021.12.06

近日,《环境经济杂志》记者就“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经济和金融体系具有系统性的影响”等相关话题,独家采访了我院马骏院长。2021年11月30日《环境经济杂志》微信公众号刊登了采访全文。详细内容如下:

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实施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唇齿相依,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自然也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角色独特,既可以通过投资风险管理避免潜在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也能发挥创新投融资模式上的优势,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缺口。

最近引起各方关注的一个观点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经济和金融体系具有系统性的影响。围绕相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NGFS与INSPIRE“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


2.jpg

马骏:现实中,经济的影子无时无刻萦绕在我们身边,生物多样性也不例外。一年多前,有90多个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及国际组织作为成员的“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与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INSPIRE)共同发起了“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联合研究组(以下简称联合研究组)。

这项研究的主要背景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世界经济论坛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总共约44万亿美元的经济适度或高度依赖大自然,这一数字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

人类从自然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自然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等。具体来看,这包括人类从自然获取的食物、药物及其他生计来源(如棉花、木材等),也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地球气候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功能。

但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导致近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四分之三的陆地环境和约66%的海洋环境已因人类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列入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五大威胁之一。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大自然的经济理由》也指出,自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例如野生授粉、海洋鱼类提供食物、天然林提供木材等)的崩溃,可能导致到2030年全球GDP每年下降2.7万亿美元。

2017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8个国家中央银行共同组建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目前,NGFS成员已扩大到代表五大洲的90多家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观察员机构,推动了一系列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共识。

此前,NGFS对于推动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乃至全球金融领域提升对气候相关风险的认识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所有主要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对于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形成了重要共识。当前,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认识到,需要将其关注点从气候变化延伸到生态系统相关风险以及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上。因此,必须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最近出版的《生物多样性经济学:达斯古普塔评估》也全面解释了经济学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

借鉴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NGFS对于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也开展了类似研究和推动工作,促进金融部门提升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管理能力。NGFS的工作也激励了国际金融界更多地开展有关生物多样性损失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性影响的讨论。

去年底,NGFS与INSPIRE就“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议题成立联合研究组。我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实践型教授Nick Robins共同担任联合研究组主席。来自25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以及20余个学术研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参与研究组的工作。

目前,联合研究组已经取得两项研究成果。一项是今年6月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探索行动方案》愿景报告,阐述了未来一年内联合研究组的工作框架和计划,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关联。

另一项是今年10月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探索行动方案》中期报告,对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联合研究组计划在明年3月发布最终报告,将综述各国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与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与行动,并对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提出具体的建议。

环境经济:生物多样性丧失给金融业带来的风险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带来什么样的损失?您能给我们举一些事例吗?

马骏:联合研究组以土地利用和毁林风险为研究重点,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相关的保护措施均会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并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物理风险是指生物多样性损失对某些行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包括农业、林业、渔业、旅游、制药、房地产、交通运输、零售等在内的全球一半的经济活动,严重或中度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损失将会对依赖生物多样性的行业、企业以及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引发企业亏损、倒闭、金融资产减值乃至清零等金融风险。

比如说,生态退化会对农业、林业、旅游业、零售业等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水资源的污染和减少也会导致渔业、水电业、制造业等生产经济活动的损失。

转型风险是指由于政府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或提高相关标准导致经营活动受阻,造成企业倒闭或违约等风险。当前,随着各国政府普遍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也会逐步提高。

例如,习近平主席在10月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此外,我国和许多国家已经出台或将要出台禁止江河捕鱼、限制海洋捕鱼作业、禁止使用导致海洋污染的一次性塑料、限制各类破坏生态的矿业开采、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政策。这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政策会使得许多依赖于“消费生物多样性”的产业、企业和经济活动难以为继,相关项目很可能变成烂尾或搁浅,使用的贷款也将面临极大的违约风险。

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在保护区范围内违规建设的项目及经济活动已经被叫停或者采取了其他措施。

因此,金融机构在筛选投资项目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投资财务回报和风险,也要开展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更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变化。

环境经济:您特别提到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该如何纳入金融监管?

马骏:人类活动正在对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联合研究组认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此外,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即随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加剧,经济活动和金融稳定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会加速上升。特别是农业、林业、渔业、旅游、制药、房地产、交通等行业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冲击。因此,这些领域的金融资产也会遭受损失。

《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探索行动方案》中期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15个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展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初步行动。例如,法国、荷兰进行了全金融系统影响评估;欧盟、新加坡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管预期范畴;中国、马来西亚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绿色金融的分类标准等。

这些措施意味着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联合研究组针对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风险识别与金融稳定评估,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在分析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方面开展能力建设并完善评估工具。

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评估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影响。

三是金融监管部门了解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的经济模型与方法学,开发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情景分析。

四是金融监管部门应向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发出明确信号,强调金融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带来的影响。

环境经济:金融业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我国进展如何?

马骏: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投资需求将近1万亿美元,已经满足的投资需求可能仅有百分之十几,缺口高达80%~90%。当前,全球各国的财政资金普遍面临趋紧态势。面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巨大投资缺口,需要依靠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私营部门)和完善金融体系来共同解决。

我建议,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考虑从四方面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投资。

一是增强金融机构对于生物多样性正向和负向影响的定量和定性评估,在必要的情况下邀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

二是将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信息纳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三是在可持续金融界定标准中,进一步明确与生物多样性相关支持项目清单。11月4日,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召开IPSF年会上,我代表IPSF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这一目录将会逐步扩展,这对界定促进生物多样性相关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契机。

四是提供激励机制,支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项目。例如,可以通过财政的担保和贴息等手段支持可持续林业、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渔业、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业务,以及促进蓝色经济的蓝色债券和蓝色基金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今年9月底,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完成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规模18亿等值人民币。此次发行包括人民币和澳门元两个品种,期限均为2年期,金额分别为10亿人民币和10亿澳门元,募集资金对应于我国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山区生态修复、生态水网、国家储备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多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的项目。

我所在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目前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亚洲开发银行正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开展研究项目,争取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沙漠修复提供一套创新的绿色地票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此外,我们也参与了一些地方支持林业项目的创新投融资模式研究,争取通过使用国际自愿碳汇市场来补偿国内林业项目。

环境经济: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哪些国际共识?

骏:除了央行绿色金融网络之外,还有不少国际合作机制与平台也在推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例如,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在推动金融机构、投资人和企业进一步强化与自然以及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信息披露。

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作为全球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的最重要协调机制,也在关注生物多样性,在其最近发布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中,多次提到要将可持续金融的覆盖范围扩大至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发起的负责任银行原则开发了一系列影响分析指南与工具,其中就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目标设定指南。

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实践工作。例如,亚洲开发银行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可持续投资,在2019年推出了《健康海洋和可持续蓝色经济行动计划》,承诺到2024年至少提供50亿美元的投资和技术援助;今年9月10日,又首次发行以澳元和新西兰元计价的双批次蓝色债券,为亚太地区的海洋相关项目融资。

同时,一些私营金融机构推出生物多样性相关投资产品,包括Mirova的土地退化中立基金、法国巴黎银行的“蓝色经济交易所交易基金”以及汇丰环球投资管理与专业气候变化咨询及投资公司共同成立的大自然资本管理公司等。

原文来源:环境经济杂志微信公众号   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研究员姚靖然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