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除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农业领域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9年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14%至20%。目前世界多数国家正共同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以西南财大研究团队计算出的全国县级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1]为“碳排总量”,以“农村用电量占比×碳排总量”估算中国广义农业部门碳排量,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中国农业碳排放占比达16%-19%。与此同时应看到,农业活动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同时,也吸收、转化和固定大量碳元素,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因此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很可能是碳减排成本较小且副作用较少的方式。
课题组观察到,目前绿色农业发展总体顺应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的变化,正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产业链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新均衡,探索与农业低碳路径的契合。从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台一系列农业减排政策措施,其中一大共同点就在于普遍重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手段,引入数据密集型的智能化“精准技术”,实现农业低排放与高产出的双重目标。中国各地对数字低碳农业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相关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也纷纷进军数字农业。尤其是在粮食生产领域,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拓展深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持续革命,这将对强化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成都作为传统粮食主产区四川的首府,在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此外,成都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平台与数字金融平台相对接的新模式,促进金融资源向农户有效倾斜,凸显了金融科技在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举措
成都作为传统粮食主产区和日益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探索应用数字技术,推动相关市场主体搭建成都数字农业平台,促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本案例以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构筑的农业数字平台为例,重点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该平台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思路,同时助力了农业产业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增值。
图1 成都数字农业平台模式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
1.两大特点
政府支持、企业创建、金融机构等参与的成都数字农业平台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基于数字农业平台形成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圈(图4)。数字技术通过精准的耕地作物识别、环境监测、适种分析、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等手段,建立了完整的粮食生产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农资、金融、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资源,形成了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生态圈。
成为现代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助力涉农普惠信贷。成都“农贷通”平台作为农村金融数字化核心基础设施,不断深化拓展农村金融供需通道,通过与数字农业平台联接,将更多绿色农业主体高效融入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数字农业平台也成为现代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系统构成了以农户为核心的互联共享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重塑农业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不仅提升了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更进一步提升了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户增收提供市场化的新路径。
2.四大功能
助力粮食生产精准化管理。包括精准的地块管理、农事作业、农事计划、溯源管理等多种管理目标。比如通过物联网、近地遥感等信息技术,精准获得田地区域位置、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等信息,以此为基础开展智能化计算,为农户提供生产全过程服务。经测算,数字化生产使得水稻种植每亩提高生产效率约30%,节约生产成本约15%,农药化肥污染程度降低约10%。
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数字平台通过整合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资源等,可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有力助推农户融入大市场。
提高政府管理精度。通过数字农业系统,政府管理部门可解决农业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农业数据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从而解决政府决策精准度不高等问题。
帮助金融机构精准有效决策和管理。由于可精准把握农户地块信息、生产进度及风险预警等信息,金融机构可据此开展高效精确的授信决策和贷后管理。
图2 数字农业平台中田块形状清晰直观
资料来源:成都润地数字农业平台
成效
成都数字农业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绿色农业成效及普惠金融服务绿色农业效率。
一是“精准”农业产生了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数字农业通过精准施肥、施药可显著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量,同时大大减少无效用水量;通过提高田间作业效率、提供低温烘烤技术、统筹运输流转环节等,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实现了绿色低碳效应。以四川润地农业公司运营的数字农业系统为例进行测算,种植20万亩小麦、水稻(均按1季/年计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共计约2759吨,小麦种植碳排强度较传统模式下降约13%-21%,水稻种植碳排放强度下降约5%。
二是数字农业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绿色农业效率。借助数字农业平台资源及其与“农贷通”平台相联接的通道条件,金融机构能便捷高效捕捉并满足绿色农业资金需求,深化了普惠金融成效。实践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信用贷款模式,由数字农业平台通过“农贷通”平台向银行推送农户资金需求,在数字技术带来高效精准的贷后管理条件下,银行通常给予农户破格授信并快速发放信用贷款。另一种是供应链贷款模式,由数字农业平台通过“农贷通”平台将农户交易信息(比如购买农资发票)推送给银行,在核心企业(数字农业平台运营方)、担保公司、银行机构共同分担风险机制下,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在两种贷款模式中,种粮农户均能享受“农贷通”平台全额贴息支持。截至2021年末,四川润地农业公司运营的数字农业平台农户共获得超过1700万元(约263万美元)信贷支持,涉及农户超过60户,农户贷款利率按1年期LPR执行,享受政策全额贴息支持,较以往资金借贷和农资赊销节省70%以上。数字农业平台营造了全新的普惠金融环境,为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
展望
随着未来,金融科技助推绿色农业发展将在几个方面持续深化:一是数字农业平台对农户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拓宽,技术服务更加精准完善,绿色低碳效应更加明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二是数字农业平台与“农贷通”融资服务平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农户或农业主体信息更加精细,对农业主体的信用评判更加客观全面,向金融机构引流更加顺畅。三是依托数字平台开展金融创新更加便捷高效,针对性金融产品和供应链等金融制度更丰富完善,普惠金融效应更突出。
[1]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团队基于夜间光照数据,采用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SO-BP)算法,实现了1997年至2017年全国县级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植被碳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