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目标
晋商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重点战略布局方向之一,在《晋商银行2021-2025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强绿色信贷规模,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器;多元与政府合作方式,成为银政合作新标兵,创新产品供给,打造“山西绿金领头羊”的整体目标。
绿色组织架构
为加强应对环境与气候风险的能力,晋商银行对标国际先进银行和国内同业优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持续完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治理结构。在董事会层面,董事会作为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对绿色金融予以高度关注,并将绿色金融融通于权责设置中。董事会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每年审议、评估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和全行绿色金融实施情况报告,并提出改善建议。在管理层层面,高级管理层负责全行的绿色金融管理和监督,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措施和考核方法,明确各级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中的职责。为统筹推动绿色金融落地,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行长任主任委员,其它高级管理人员任副主任委员,成员包括绿色金融部、董事会办公室、行长办公室等部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总行公司金融部,负责统筹部署绿色金融工作。在执行层层面,在董事会及管理层的领导下,晋商银行不断推进各部门贯彻落实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工作。行长办公室、风险管理部、投资银行部、数字金融部等相关业务部门在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内按照晋商银行战略方向推动绿色业务落到实处,并就相关重要事项和信息及时与牵头部门(公司金融部)沟通。
绿色政策制度体系
截至2021年12月末,晋商银行出台涵盖业务发展、绩效考核等在内的内部规章制度,将绿色金融贯穿于金融服务、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在落实绿色金融管理要求上,制定了《晋商银行2020年绿色金融授信指引》、《晋商银行绿色信贷指引》、《关于进一步明确绿色信贷专属定价标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绿色融资业务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晋商银行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绿色信贷领域的重点支持方向、行业细分和相应的办贷条件等具体操作细则,以支持绿色信贷工作的全面开展,实行差异化的行业授信政策。在明确绿色信贷营销方向上,结合山西省能源革命战略部署和产业政策、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经营情况、行内业务战略等因素,在《晋商银行绿色金融指导意见——2020年公司绿色融资业务营销指引》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制定了《晋商银行2021年绿色融资业务营销指引》,明确晋商银行重点营销领域及严禁介入领域的相关范围。
绿色产品创新
按照“坚持服务地方为要”的原则,结合晋商银行 “高效对接市场需求、高效提供金融产品”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绿色创新投资、合同能源管理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末,晋商银行累计推出了绿贷通、绿融通、绿创融及绿直融的“绿系列”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体系,实现了绿色基础贷款、特色化绿色融资、环境权益类融资、绿色投行业务的全覆盖。2021年,为精准满足绿色市场需求,根据产业特色和企业实际,创新具有针对性的绿色贷款产品,成功推出了排污权抵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产品,为当地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
绿色流程管理
晋商银行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建立多种创新机制。在授信流程上,搭建绿色业务的全流程绿色通道,对绿色项目给予差别化的授信政策,实施“优先受理、优先审查”的绿色通道政策;在考核上实施资源倾斜,对于绿色信贷业务实施优惠政策,对于符合绿色标准的融资业务,总行建立专属业务FTP;在产品创新上,我行逐步构建并完善了绿贷通、绿融通、绿创融及绿直融的“绿系列”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体系,实现了绿色基础信贷、特色化绿色融资、环境权益类融资、绿色投行业务的全覆盖。
绿色运营
绿色办公:坚持推行精细化管理和低碳运营,在办公人员日常办公过程中倡导“绿色化”,制定下发《晋商银行绿色行动方案》、《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在全行倡导节水、节电、节能绿色生活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固体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管理。此外,晋商银行为进一步科学规范选择供应商,实现绿色采购,制定了《晋商银行电商平台采购管理办法》。提出集中采购应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在准入环节明确要求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节约用水:通过制定水龙头的使用、维修等规范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对行内员工普及合理用水理念,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节约用纸:通过推行无纸化办公、废旧纸张回收、避免非必要用纸以及采用双面打印等方法推动节约用纸。
绿色金融IT系统
晋商银行持续探索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相融合的发展道路,助力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12月,晋商银行绿色金融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赋能绿色发展,不仅极大提升了全行绿色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为开展高质量环境信息披露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信息披露
晋商银行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及要求不断改进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根据香港联交所要求每年发布《晋商银行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并将发布专项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纳入常态化工作中,持续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