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21:42华龙网官方帐号(记者 吴黎帆)
传统融资中,由于有效抵(质)押物缺乏而导致的担保难、贷款难,是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近日,记者从重庆市金融监管局获悉,重庆市通过创新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速金融资源“低碳化”配置,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优环境 破解绿色项目“识别难、评估难”
据了解,绿色项目识别难、评估难是制约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重大瓶颈。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认定不一致、绿色项目识别对接难,企业绿色转型、项目减碳减排的效益难以准确评估,政银企“绿色”相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获取金融服务”。
2021年以来,重庆市不断完善绿色项目评价标准、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相关信息互通机制,按照“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可披露”“可报告”原则,启动项目碳账户监测机制建设,并统筹金融机构建立起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测算体系,在建筑、交通、工业、农林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着力破除制造、建筑、交通、农林等行业的绿色项目“识别难、评估难”。
在相关政策的合力推动下,重庆市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落地首批碳减排贷款13个、贷款9.6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96%,预计每年带动的碳减排量达2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搭平台 健全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
据重庆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重庆市打通金融、发改、生态环境等业务部门和区县政府信息平台,由人行重庆营管部自主创新、持续迭代搭建起覆盖全市的“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对企业和项目的减排减碳、环境绩效、经营状况等数据模块化、标签化,实现了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智能化识别和审核。
2021年,“长江绿融通”先后向各金融机构推送了两批、共226个碳减排重点项目,并对其中14个项目授信51.22亿元,对其中85个项目拟授信321.05亿元,已为13个项目放款,金额8.73亿元。依托“长江绿融通”,市内金融机构纷纷接入自有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毛细管”。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70家银行机构、1家财务公司接入“长江绿融通”。
(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2303527376357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