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绿色项目库和绿色金融融资平台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重庆探索

2022.08.25

2022-06-06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人行重庆营管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重庆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按照“边申报、边创建”的原则,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统筹开发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采用技术业务一体化自主敏捷开发模式,初步建设优化了覆盖全辖、安全可控、功能整合、持续迭代、开放共享的“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以下简称“长江绿融通”系统)。建设和使用“长江绿融通”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绿色信贷项目识别和环境效益测算,搭建起多方参与、开放共建的融资对接平台,实现全辖绿色金融信息归集共享于同一平台,为各类政策实施和业务创新创造条件,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长江绿融通”系统接入金融机构近百家,已连通辖内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以及部分区县政府。截至2021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3843.8亿元,同比增长35.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约2.6个百分点;绿色债券余额超310亿元,同比增长21%,较全市债券增速高17.4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发展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各地对建设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进行积极探索,搭建了具备绿色主体认定、绿色项目融资对接、绿色金融数据统计、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绿色金融评价等单一功能或多项功能的数字基础设施,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升了绿色金融发展效率。但实践中,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系统规划、建设标准、市场参与、迭代升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探索解决。

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政府部门基于自身实际自发探索,开发建设绿色金融系统平台,并要求不同市场主体报送信息。但由于整体数字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绿色金融数字化管理容易出现“越位”与“缺位”现象,导致系统平台存在服务对象重合、主要功能重叠、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重复接入不同系统等问题。

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标准不统一。一是系统平台建设标准不统一。各地探索创建的绿色金融系统平台底层架构不一致、开发标准不一样,不利于后期各类平台兼容整合及复制推广。二是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统一。目前,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认定主要有三套标准,涉及范围广泛,涵盖领域略有不同且缺乏操作性指南,导致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认定上存在主观性强、操作难度大、认定结果有差异等问题。三是数据标准不统一。各部门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授权标准不统一,数据整合及应用存在一定困难。

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面临维护信息安全与实现信息共享的矛盾。一是政府信息未能充分有效共享。政策信息来自不同部门,信息平台相互独立,信息运用不能共通共享。二是金融机构绿色信息获取难。目前,部分系统平台功能分散、信息有效性不足、政策传导周期长,导致金融机构信息使用效率整体不高、绿色信息获取不全面。三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平台政策激励少,企业参与绿色认定、利用绿色融资工具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数据安全风险大。数字科技仍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不同系统平台的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参差不齐,安全保卫手段不到位,极易引发绿色金融数据信息泄露。

绿色金融数字化迭代升级挑战大。大部分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的功能主要集中于数据统计、信息共享,开展数据颗粒化采集较少。多数系统尚未提供碳计量、碳核算、绿色认定、监测评价等专业服务。由于绿色金融业务常变常新,各平台应随业务需求变化迭代升级、补齐相关功能短板,但这需要较长开发周期、专业性技术团队保障和经费支持。

重庆绿色金融数字化探索实践

重庆采取集中方式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思路是“集中开发、统一管理、功能整合、全辖覆盖”。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建立了“业务+技术”一体化研发团队,自主开发建设“长江绿融通”系统。经过近百次迭代升级,“长江绿融通”系统已实现全域推广、全域覆盖,成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安全连接中心、业务创新中心和监测评估中心。“长江绿融通”系统七个方面的成功探索全面支撑了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需要。

自主开发,保证系统建设安全可控。自2019年启动系统开发工作以来,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控。坚持组建以人民银行专家为主、以外聘专家为辅的“业务+技术”一体化研发团队,通过将金融科技能力建立在业务创新上,培养出一批既懂科技又懂业务的专业人才,确保系统开发建设可持续。坚持自主开发和管理,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研架构为基础,搭建起系统的“四梁八柱”,牢牢掌握系统开发迭代主动权。

模块化设计,实现系统持续迭代升级。一是采用“组件模块化”“功能服务化”和“业务流程化”的开放设计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联系、可独立运行的可复用功能模块,通过“小步快跑”方式迭代升级,实现根据业务需要快速叠加功能模块。二是系统设置绿色金融统计监测、绿色金融评价、绿色金融融资、绿色专业服务、绿色金融信息共享、绿色金融支持工具箱等10个一级功能模块和40个二级功能模块,为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绿色项目智能化识别和环境效益测算。一是通过与商业银行和外部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设置绿色项目识别功能模块,嵌入《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2019年版)》《绿色融资统计制度(2020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项目类贷款、流动资金类贷款等信贷业务进行智能化绿色信贷识别。二是设置环境效益测算功能模块,金融机构只需按照系统提示,输入相应参数(如项目年供电量、年供热量、供热煤耗等),即可计算出绿色项目相关标准煤节省量、二氧化碳减排量、氮氧化物削减量等减排指标。三是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开发设置了碳核算功能模块,为金融机构分别提供金融机构自身、项目融资业务及非项目融资业务的碳减排核算。

统一标准,实现绿色金融数据共建共治共享。一是系统建立数据接入标准,确保各方数据整合应用,汇聚绿色金融政策、绿色产业政策等公共服务信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截至2021年末,系统汇聚环境违法处罚信息、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信息、竣工项目环境保护验收信息等公共服务信息近万条,发布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配套政策58条,及时发布超200个国际国内绿色金融优秀案例和71家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展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180余项。二是系统建立通用开发平台和应用架构,可支持多个大数据平台应用。目前,重庆征信公司开发的碳账户数字平台正在对接“长江绿融通”系统,实现企业减排数据准确计量,为商业银行环境信息披露和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搭建绿色融资平台,全流程跟踪项目对接。联合市级部门,建立绿色项目(企业)推荐制度,实现金融支持绿色项目(企业)全流程跟踪、监测和管理。系统设有来自市级部门、区县政府的绿色项目推荐库,也设有通过绿色识别的绿色信贷项目库、碳减排支持项目库。系统不定期向金融机构发布绿色融资需求信息,促进金融机构与绿色项目(企业)精准对接,实现政银企对接的信息化、在线化、常态化。同时,实时跟踪监测融资对接成果,实现融资对接及支持情况监测的清单化、精准化。截至2021年末,该系统采集并上线市级、区县级1122个绿色项目和1000余家绿色企业信息,其中,616个项目与银行成功对接,获得贷款合计逾800亿元。

强化大数据归集处理,实现绿色金融深度挖掘。一是系统设有数据汇总、数据校验、数据查询等多个功能模块。金融机构只需通过系统按月报送绿色信贷颗粒化数据,平台即可一键生成数据统计结果,精准分析监测资金投向的区域、产业、企业及具体项目,现在一人一机一日即可处理原来需3~5个工作日才能处理完成的全市当月绿色金融数据,节约了人力物力。截至2021年末,系统上线报表141张,已采集生成各类数据2280万余条,涵盖92家金融机构。二是系统具备大数据深度加工功能,实现绿色金融发展自动评价考核。系统开发了强大的自动化、智能化分析汇总功能,一键生成和发布数据监测报告,对各区县、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精准画像,挖掘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亮点、难点,提供政策激励数据支撑,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精准落地。目前,“长江绿融通”系统对全市55家法人和28家非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季度开展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对38个区县按月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评价。

设置政策管理功能,实现政策工具精准支持。一是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全面监测。“长江绿融通”系统设置“碳减排支持工具”“绿易贷”“绿票通”功能模块,对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再贷款、再贴现要求的贷款台账、票据清单进行颗粒化数据跟踪监测分析,实现一键生成统计报表,提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效率。二是形成畅通的政策发布和信息反馈渠道。“长江绿融通”系统具备传递信息的公告功能和咨询问答功能,方便政策传导和情况反馈,为日常履职提供沟通工具。辖内各人民银行基层行和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可随时查看,减少中间流程,缩短政策传导和反馈周期,打通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重庆绿色金融数字化探索实践思考

第一,数字化、标准化是绿色金融改革持续创新的关键。绿色金融内涵丰富,业务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时效性强、功能需求复杂多样。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同时,通过数据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开发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倒逼业务标准化、监管标准化,实现绿色金融创新规范发展。

第二,先进、高效的应用平台是绿色金融改革持续创新的动能。“长江绿融通”系统以大数据、分布式和人工智能为依托,逐步建立稳定先进、弹性可扩展的平台技术架构,全面适配各类绿色金融“稳态”和“敏态”业务,促进了系统管理集中化、技术统一化、资源分布化、业务穿透化,打造了可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绿色金融业务应用管理的创新引擎。

第三,绿色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是绿色金融改革持续创新的保障。绿色金融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金融科技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抓手。在业务上,推动重庆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组织建立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工作小组,不断拓展绿色金融应用场景。在技术上,组建专业团队即时响应绿色金融业务需求,不断在“长江绿融通”系统嵌入新的功能模块,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安全可控前提下,适时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开展市场化合作。

第四,注重推广运用、坚持共建共享是绿色金融改革持续创新的源泉。编制使用手册以及制订运用推广方案,引导辖内各中心支行、金融机构建立内部管理办法,在业务创新的同时注重风险防范,为推广运用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加强与区县政府、市级部门、金融机构、征信公司等多方连接合作,整合数据资源,形成数据融合共享应用生态圈,实现数字化建设资源共享,确保数据资源应用价值最大化。

第五,安全稳定、自主可控是绿色金融改革持续创新的基石。“长江绿融通”系统汇集了大量金融、环保、企业、工商等重要数据,以及各种算法、模型、规则等关键信息,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平衡好创新与安全的关系,将安全根植于系统各层面。一方面,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采用成熟、可靠、性能优良的开源技术作为系统核心,获得技术主动权;另一方面,坚持关键业务系统自主开发,以此保证开发过程和技术创新完全可控,各项安全措施能够得到彻底实施。

“长江绿融通”系统现已成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科技赋能效应持续显现,应用生态初步形成。下一步,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将及时贯彻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新要求,顺应金融创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应用场景变化和用户需求变化,着力解决绿色金融改革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当好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资料来源: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重庆探索-银行-金融界 (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