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动态与活动

地方试点 | 绿色金融支持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进展

2023.09.08

双碳背景下,我国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和区域生态保护、培育新经济增长引擎。当前,第一批五省(区)八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结束五年的试验,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兰州新区、重庆市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创新路径;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四川省成都市、山东省威海市等地按照“边申报创建边改革创新”的思路提前布局绿色金融差异化发展。此外,各地也在转型金融、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绿色普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开展系列探索。本文汇总了各试点地区2022年以来的最新进展,以及各地绿色金融重点领域的创新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方试点及申报地区绿色金融改革发展


1、第一批试点地区固化推广试点经验

2017年以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先后指导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甘肃、重庆五省(区)八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批试点地区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主要从完善绿色金融改革机制、引导绿色金融市场主体绿色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搭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标准、推动激励政策实践等方面开展。


2022年,第一批试点地区结束了5年试点,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和支持各地固化推广试点经验,鼓励各地继续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与改革创新路径。部分地区积极作为,结合地方特点深耕绿色金融关键领域,同时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例如浙江湖州“试用转型金融标准、构建转型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金融改革来推动全市重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图片

表1 第一批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地区深化绿色金融创新最新进展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兰州新区及重庆市持续探索差异化绿色金融试验

2019年11月,甘肃省兰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处于黄河流域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重庆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试验区。兰州新区和重庆市积极借鉴第一批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同时进一步探索差异化试验。

图片

表2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地区兰州新区及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最新进展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3、申报试点地区绿色金融最新进展

2023年,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均已公开明确提出将积极申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各地均按照“边申报创建边改革创新”的思路提前布局绿色金融发展。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编写《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方案,积极开展《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方案,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指导。深圳深化绿色债券市场创新,实现内地赴香港发行绿色债券的零突破。福建厦门致力打造具有山海特色的绿色金融“福建样板”,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探索蓝色碳汇、滨海湿地和红树林增汇等海洋碳汇交易规则及蓝碳金融创新。成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二、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创新进展


1、各地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转型金融发展创新

人民银行积极探索转型金融框架。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随着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中国人民银行已初步确立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


试点地区和其他地区积极完善转型金融标准和顶层设计。试点地区层面,重庆市2021年正式发表《重庆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设计了能源、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减排路线图;2023年,发布《重庆市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3 年版)》,明确能源、农业、化工、钢铁、建材和有色六大行业的绿色金融支持的转型项目。2022年1月,湖州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2023年迭代更新发布《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3 年版)》《融资主体转型方案编制大纲》,为企业制定科学可信的转型方案提供标准化模板。2022年9月,衢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实施转型金融强基、激励、创新、数字智治、产研合作五大工程实现金融创新促转型。2023年7月,兰州新区发布《兰州新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3年版)》,并编制兰州新区转型金融报告,为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其他地区结合实际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发展。2022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行动计划》,设定了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主要任务,规划了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等推进措施。湖南省已发布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绿色发展规划以及《湖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且株洲市正在研究支持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的转型金融框架。


2、各地围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创新实践

探索完善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顶层设计。湖州率先印发了我国首个区域性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框架《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减缓影响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业。2023年6月,重庆市协办《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性目录/标准研讨会》,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创新模式和路径。2023年,兰州新区编制《兰州新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构建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制度。


创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服务方式。衢州市依托开化县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优势,支持生态搬迁与产业安置、完善生态价值评估、建立以地役权改革和GEP核算为基础的生态补偿与价值转化金融支持机制、引入国际资金和EOD模式,创新性地开展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开化县人民政府、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围绕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本底,通过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当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形成了全国首个《银行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标准》,并将《标准》设计嵌入银行贷款全流程,并按照避免、最小化、修复、补偿四个层级为银行减缓生物多样性风险提供差异化方案,建立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缓解层级方案。


3、各地创新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体系

明确顶层制度规划、出台绿色普惠金融标准。2023年,衢州市出台国内首个《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深化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贵州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专项工作方案》和《贵州省2022年度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均要求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2022年11月,浙江省金融学会正式发布了全国首个支持小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标准《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构建了一套针对小微企业主体环境友好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赣江新区通过搭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普惠金融服务专区,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同时,围绕新区“1+2+3+X”主导产业,强化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的金融产品创新,创新推出了基于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的“应收账款资金池质押融资”等特色金融产品。


4、各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和信用治理。江西抚州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开发全市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精算平台,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等10项江西省地方标准和抚州市地方标准。浙江丽水建立以“两山信用贷”为代表的生态信用融资体系,先后制定并印发了《丽水市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试行)》《丽水市绿谷分(个人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试行)》《丽水市企业生态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丽水市生态信用村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等4项制度,深化信用治理,为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赋能。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品。湖州安吉依托全国首个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德清湿地碳汇等生态经济体系,安吉农商行建立了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基于竹林碳汇生产、收储、交易等环节,创新推出“竹林碳汇”系列信贷产品。龙游农商银行与龙游县林业水利局合作推出“林业碳汇共富贷”,以林业碳汇价值为主要授信依据,向林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购置碳汇企业及国资公司发放用于林业碳汇开发、经营、收储和交易提供金融支持。衢州开化基于“两山银行”核算的生态产业价值,创新“GEP贷”“绿金相伴”等生态资产抵质押产品,用于特色物种清水鱼养殖、油茶基地改造、山林抚育等。


本文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沈燕鸿撰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