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政策与政府引导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3.12.28

发布时间:2023-12-28 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意见》(川府发〔2023〕11号)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以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协同发力,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气象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公共气象服务、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治理体系,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保障成都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确率达80%,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过程。

到2035年,气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气象深度融入成都经济社会各领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基本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超大城市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聚焦城市安全运行,全面提升气象风险应对能力

1 提升气象核心业务能力

加强成都大城市精细化立体观测站网科学合理布局,编制《成都大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筹全市各行业气象设施建设,共同建设覆盖城市运行、防灾减灾、交通旅游、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的大城市智能网格气象站网,推进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建设,提升温室气体等重要领域气象观测能力。强化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城市气象灾害高敏感区域气象监测,开展城市冠层气象观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建立适应现代化超大城市发展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建立重大气象灾害智慧服务系统,实施“网格实况+智能预报”的精细化智慧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以城市精细化治理场景应用需求为牵引,开展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服务,开展公园城市气象环境与演变特征分析评估。开展应急管理、防汛抗旱、地灾防治、生态环境、交通旅游、森林防火等领域与气象相融合的“行业+气象”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完善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模型,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命中率和准确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城运中心、市网络理政办、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广旅局、市城管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管局)

2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应对能力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原则,建立健全以气象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推进预警与应急响应一体化协同联动,建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牵头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预警与响应无缝衔接、闭环管理,加强无气象主管机构主城区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推动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建立高级别预警向政府领导报告工作制度,优化完善高级别预警全网发布机制,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应急预案运行“关、停、限”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城运中心、市文广旅局)

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网格化组织体系,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发展精准靶向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和业务,实现对影响区域、影响人群预警信息的精准定向发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建立健全气候变化影响监测与风险评估机制,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将极端天气风险管理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提升城市生命线、城市安全运行、生态环境治理、能源保供等气象保障能力,提升气象保障城市生命线运行能力。实施气象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网络理政办)

加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壮大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开发体现成都气象灾害特点的气象科普作品,吸收社会各界志愿者加入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的深度、广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科技局、团市委、市科协、市委党校、市教育局)

(二)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夯实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3 提升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挖掘特色气候生态资源,释放生态红利,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开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开展气象景观监测预报和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推进生态气象平台建设,服务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园城市局、市文广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建立政府主导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协调机制,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常态化开展资源性与应急性并举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和抗旱防雹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相关试点工作在成都落地。强化生态修复保护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公园城市气象指标体系,开展温室气体本底观测,推进城市群局地环流对大气污染物传输与分布影响的研究,开展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供精细化气象分析产品,服务科学治污、精准治气。(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公园城市局、市生态环境局)

4 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

强化“天府粮仓”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建设现代农业气象监测试验基地。加快现代农业气象技术成果引进、转化与应用推广,发展精准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全链条气象服务。优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特色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灾害气象指标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林科学院、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评估与区划,助力都市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振兴、农商文旅发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进一步完善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推动保险责任涵盖我市主要气象灾害等风险,增强农业农村抗灾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气象局)

(三)聚焦智慧蓉城建设,提升数字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5 提升智慧气象信息支撑能力

依托政务云和成都超算资源,进一步提升现有气象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气象信息保障支撑能力,加强气象行业核心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网络理政办、市委网信办)

建立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感知网,强化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挖掘分析和基于场景的融合应用,打造智慧蓉城气象数据支撑底座。(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网络理政办、市委网信办)

6 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加快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个性化、定制化、智慧化气象服务,研发面向旅游观光、度假康养、商业娱乐等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拓展新媒体气象服务,构建以网站、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手机APP等为载体的公共服务融媒体服务矩阵,拓宽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面。(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开展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与特色景观预报服务,强化漂流、露营等气象高敏感项目的气象风险预警。探索医疗健康气象风险服务技术,开展公园城市气候康养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广旅局、市公园城市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

加快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实现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强化政策引导,规范气象数据共享应用,加深气象数据同其他领域的融合应用,吸引社会力量挖掘气象资源应用潜力,打造创新服务产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网络理政办)

(四)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气象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7 提升创新提能发展水平

加大气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将气象专家纳入政府创新团队、专家库选拔专业领域。充分利用人才政策,搭建人才科技平台,促进灾害性天气预报、生态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行业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等领域人才和科技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建立横向联合科研交流合作工作机制,加强与国家、省级业务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建立气象、水利、地灾、交通、农业、环境等部门行业的横向联合科研交流工作机制。通过任务委托、竞争、“揭榜挂帅”等方式,构建竞争、择优的联合攻关机制,解决制约城市气象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

加快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在蓉落地建设,推进温江国家观象台建设,创建气候生态价值转换创新平台,发挥创新平台在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核心技术攻关等气象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强化气象高质量发展考核督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加强法治建设

推动出台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气象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开展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监管、探测设施与环境保护、预报信息发布等执法检查。[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司法局、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加强投入保障

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保障机制,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支持气象部门基础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来源:https://www.chengdu.gov.cn/gkml/cdsrmzfbgt/qtwj/11899704188201861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