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观点

转载 | 马骏:一位经济学家的“寻绿”之旅丨财新时间

2024.06.07

主持人

 袁小珊 


本期嘉宾

 马骏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

2014-2017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

牵头起草了中国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

并推动形成了G20平台下的全球绿色金融共识


a7ead91fd5c56b0102da6c42fd4a3283.jpg


通州运河附近一座写字楼的16层,马骏的办公室内,有一面朝阳的大落地窗,俯首眺望,视野极佳。


而和风景同样赏心悦目的,是研究院走廊内,交错挂着的马骏和其女儿的画作。从江南水乡,到美洲山脉——地理风光、城市旅景,在或黑白或色彩的笔绘之下,鲜活而灵动。我们也“意外”得知,这位知名绿色金融学家,小时候曾在少年宫学习绘画和书法,且这一爱好一直延续到工作时期。


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一位隐形“画家”骨子里对于大自然生态,那种天然的亲近。


b391401e00f9be4329bacdf6ae362786.jpg

7b3ed35d66df0871ccb93bbe28057bb9.jpg

马骏向主持人介绍自己的画作


马骏现在的身份,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除此之外,他还身兼数个学术机构与公益组织的职务,大多与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相挂钩。


时间倒回20多年前,作为宏观经济领域研究的学者新秀,马骏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他曾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而后又加入德意志银行,担任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而影响他事业选择的那个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


马骏清晰地记得,当年的1月13日,他正在北京的一场宏观经济论坛上进行演讲。“那天的PM2.5雾霾指数,瞬间值,达到了1000。整个会场的人都在咳嗽,声音甚至比我还大。”


回忆至此,马骏话音微顿。“这个事就逼迫我反思——我在投行干了十几年了,做的所有的所谓金融配置资源的工作,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煤炭、钢铁、水泥、铝业、化工,这些行业很赚钱,估值高,参与者皆大欢喜。但造成污染的结果,怎么办?”


自此,马骏的研究精力开始更多倾注于环境经济学和绿色金融。2014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他,牵头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组,并协调诸多部门起草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这份于2016年8月正式发布的关键性文件,也是当时全球第一份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体系政策框架。

22ab5c6d7851cc65fa713c68144d4edf.jpg

马骏于研究院办公室内接受《财新时间》专访


自上而下推动,八年时间,中国已迅速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据马骏介绍,目前中国绿色信贷的余额已达30万亿人民币,是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在2.5万亿人民币,也是全球第一;做绿色项目的基金也超过了1000只。


“但是,短板也有不少。”他话锋一转,再一次强调了他长期呼吁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源配置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所谓“转型金融。”


与聚焦纯绿项目的绿色金融相比,转型金融体系构建面临的困难显然更多。马骏解释到,一是转型项目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披露要求,“很多金融机构不敢做,担心被认为是洗绿、漂绿。”


而对于企业来说,既要讲清楚短中长期的减排目标,也需要有阶段性的规划和任务分解,涉及的环节多而复杂。“这些企业,需要的是电影式的长期监测和披露。”马骏如此比喻。


那么,如果由国家来制定统一的转型金融目录,是否能解决标准不清晰所产生的问题?对此,马骏的期望略为谨慎。他表示,国家级的目录,因为涉及到各部门讨论和会签,进展会慢一些。“地方城市的转型目录倒是推进比较快,但是受限于地域层级和权威性,给到市场的激励不足。”


转型金融之外,马骏亦关注另一个“短板”——中国是目前全世界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已经进入第三个履约周期。而在前两个履约周期中,覆盖行业单一、日交易量低迷、配额方案“行政干预”等问题凸显。


马骏告诉我们,目前国内的碳交易量,“可能是欧洲的1%都不到。”而在缺乏中长期碳价曲线的情况下,参与企业也很难规划未来的投资。


“一是要让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二是要有各种各样的衍生工具,三是要逐步对接国际的信息和透明度标准,让国内好的项目产生碳信用,吸引外国投资者认购。”就此,马骏给出了十分明晰的建议。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财新网观看完整采访节目,

精彩内容即将呈现。


13f6cadadc43b24078a955d13dbcd5de.jpg


监制:仇一

编导:仇一 高凌云

剪辑:孔维能 王学武

摄像:王学武 龚高 孔维能

视觉设计:吴琦

运营:单子桐(实习)

商务支持:徐芳菲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