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时间2024年9月9日,第四届中国-巴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于巴西圣保罗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北京绿金院”)、巴西-中国企业家委员会(Brazil-China Business Council,CEBC)、气候与社会研究院(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ociety,iCS)与伊塔乌银行(Banco Itaú)联合主办。正值中国与巴西建交50周年重要契机,一百多位来自中巴政府部门、智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就推进中巴可持续农业合作、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推动双边绿色投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路径,为两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巴西农业部长为会议致开幕辞,中国驻巴西使馆公使和参赞以及人民银行、发改委能源所、中粮国际、大北农、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丝路基金、蚂蚁集团、湖州银行、北京绿金院、清华大学等中国机构代表参加了讨论。
自2021年5月中巴两国农业部长共同出席“第一届中国-巴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起,北京绿金院与CEBC每年举办“中国-巴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到今年已连续举办四届。年度对话就可持续金融共同标准、金融创新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与深入探讨,旨在汇聚多方智慧,为中巴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的深化合作做出贡献。
会议伊始,巴西农业部部长Carlos Fávaro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政企合作对推动中巴双边经贸关系、促进技术和文化交流至关重要。他还表示:“年度对话不仅是两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重要交流平台,更是推动全球自然向好发展、探索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
中国与巴西已经开展了大量合作,推动构建可持续价值链。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公使李永忠先生指出,巴西大豆可追溯体系、牛肉联盟建设,都彰显了两国合作共赢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展望未来,中方愿与巴方携手,在农业科技、低碳农业、智慧农业、投资贸易及绿色金融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农业绿色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可通过加强对巴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减少两国农业供应链上运输、贸易等环节的碳排放。”CEBC主席Luiz Augusto de Castro Neves大使指出,两国金融科技与农业企业间的合作可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可持续农业提供金融支持,推动两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博士表示,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绿色债券市场碳,汽车电气化渗透率已经超过50%,新能源发电的装机量在全球居领先地位。此外,中国正积极推动石化、水泥等行业的能源转型,通过转型金融为可持续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中巴两国可重点关注绿色能源、可持续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机遇,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股权投资合作,推动新能源、碳减排技术和高效农业技术在巴西落地。此外,中巴农业贸易具有强互补性,中国是巴西大豆、牛肉等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为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提高绿色产品在贸易中的占比,两国开展可持续农业标准互认,对低碳和零毁林农产品进行认证,增加中国对巴西可持续农产品的进口,并推动金融机构用优惠利率的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可持续农产品贸易。巴西企业也可以通过在中国发行绿色熊猫债券,降低融资成本。
中巴代表就“促进可持续农业投融资:政策、标准和支持性举措”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提到,接下来中国人民银行将完善转型金融标准,注重研究公正转型配套举措,鼓励相关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制定转型规划,并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符合农业转型需求的金融产品服务。
北京绿金院副院长白韫雯在主持中介绍,自2021年中巴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起,北京绿金院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巴可持续农业投融资合作,每年举办年度对话会并出版相关研究,过去三年中已撰写《中国与巴西绿色农业投融资标准比较研究》、《可持续畜牧业与零碳牛肉的创新投融资机制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今年继续就中巴两国绿色金融标准、目录以及绿色农业政策展开比较研究,并将成果在会议上初步发表。未来,北京绿金院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巴深化绿色投融资与农业贸易合作,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赴巴西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和海外投资,实现两国农业生产及可持续转型。
在标准方面,巴西也正致力于完善其《可持续分类目录》,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农业领域。巴西财政部农业政策和农业环境事务副部长Gilson Alceu Bittencourt介绍,巴西正在制定的《可持续分类目录》通过识别低碳、可持续的农业活动,对农户进行认证,并通过金融政策为他们提供优惠贷款。目前,巴西已经确定了大豆、玉米、咖啡等经济作物作为支持作物,畜牧业,林地恢复与水产养殖等五个农业领域供应链作为支持行业。通过《可持续分类目录》为这些领域提供的金融支持占据了巴西绿色金融市场的最大份额。未来,巴西希望通过与中国及欧盟的多双边合作,以互认的可持续标准为基础推动巴西《可持续分类目录行动计划》的落地。
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也积极参与制定巴西《可持续分类目录》,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推出了《生物多样性指数》将其纳入法律范畴,还发布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工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主要危机,而可持续农业正是这三重挑战的解决之道。完备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对碳减排至关重要。Embrapa已经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巴西碳排放测算工具,助力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巴西热图里奥·瓦加斯基金会(FGV)也在标准制定与数据量化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FGV聚焦于数据量化、碳足迹评估与气候统计。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巴西面临着IPCC等国际标准与本土标准差异过大而导致碳足迹结果迥异的挑战。未来巴西还需通过标准本土化与跨界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寻求统一标准。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南美洲可持续发展主管Taciano Custodio也表示,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资金发放的实际操作层面面临挑战。这不仅影响了金融扶持的精准性,也制约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因此,建立行业标准并推进标准化进程成为当务之急。
巴西通过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等国际组织合作,致力于建立可持续农业活动的定义和分类体系,将土地利用作为其《可持续分类目录》的核心目标之一。CBI农业项目分析师Sofia Borges提到,巴西《可持续分类目录》重点关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森林砍伐等领域,并将减少农业和矿业等部门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作为明确目标。
巴西农业企业协会(ABAG)主席Eduardo Bastos指出,在低碳农业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巴西政府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投资,而私营企业则承担了剩余的投资。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提高了私营企业的参与度。中巴两国在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农业领域具有互补性,通过加强投融资与固碳等技术的合作,两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巴西农业部已发布新政策,旨在恢复4,000万公顷的退化土地并减少森林砍伐,但这仍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创新、可持续发展、灌溉和合作主义秘书处副秘书Lizane Soares Ferreira提到,以马托格罗索州为例,每修复100万公顷土地就需要600万雷亚尔的投资。巴西农业部将继续加强监管,通过跨部门与跨界合作,继续推动相关政策落实。
中巴代表就“推动可持续农业贸易:可持续价值链与可追溯体系”展开讨论
巴西正处于可持续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大量金融资源注入。每1美元投资可以撬动3至5美元的资本,从而降低利率,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其参与可持续农业转型的积极性。亚马逊、塞拉多和查科地区创新融资倡议(IFACC)致力于整合金融资源,通过土地管理实现农业可持续转型。IFACC农业金融协调员Marcos Gambi表示,截至2023年12月,IFACC通过其合作网络,已成功投放2.39亿美元用于91,700公顷退化耕地的恢复工作。其中,亚马逊地区占比2%,塞拉多地区占比98%。
伊塔乌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农业转型投资规模最大的巴西私有银行,也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伊塔乌投资银行(Itaú BBA)农业总监Pedro Fernandes介绍,伊塔乌银行在2024年推出了四项新政,旨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此外,伊塔乌银行已经发放贷款帮助先正达修复了35万公顷土地,并计划通过拓展与中资企业的合作,修复100万公顷的土地。中国碳排放相关政策要求正推动牛肉供应链上游屠宰场的低碳转型。未来两国可以通过政策合作,自上而下地引导企业开展行业低碳转型等相关实践。伊塔乌银行ESG农业部负责人提到,伊塔乌银行致力于识别并推广农业减排技术,并为其提供金融支持。未来,中国和巴西可以联合开发碳足迹测算工具,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
荷兰合作银行作为专注于食品转型的金融机构,在巴西开展的全价值链农业合作覆盖了巴西各州的农业产地,深入基层农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支持。他们发布了约100亿雷亚尔的可持续贷款,通过贷款的杠杆作用,鼓励农户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支持中小农户转型。
中小农户在开展可持续农业生产活动时,面临着信息获取困难与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等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巴西农业和畜牧业联合会(CNA)致力于构建沟通桥梁,根据巴西多样化的地理与农业特点,灵活制定区域化策略。通过建立可追溯系统整合中小农户资源,为中小型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落实恢复退化土地等可持续农业实践。
巴西银行也在此领域开展了诸多实践。作为国有大行,巴西银行积极支持低碳农业,已投资数百万雷亚尔于退化牧场转化计划。巴西银行ESG部门资深专家Jorge Gildi提到,巴西银行希望与中国及全球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探讨绿色债券等创新投融资模式,以降低利率,促进两国资本流动,共同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森林恢复。同样地,巴西开发银行(BNDES)也致力于为可持续农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BNDES为丰收计划投放了670亿雷亚尔资金,其中一半来自BNDES自筹,另一半来自巴西联邦政府资助,满足了农业生产者的信贷需求。
中巴代表就“支持低碳农食系统发展:绿色金融与创新倡议”展开讨论
中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也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殷红博士介绍,工商银行主要从战略引领、制度保障、创新驱动、风险防控、全球视野等方面实施创新性举措,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99亿美元,境内累计发行80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此外,工商银行还发行了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推出了市场首支ESG主题ETF基金,并首批发布了碳中和债券。
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绿色金融团队负责人任秋潇介绍,中国银行致力于成为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此外,中国银行持续加强客户ESG风险管理,推动企业识别与管理自然风险。她建议两国与全球企业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与经验,共同推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支持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绿色转型方面,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介绍,尽管中国有5000多万小微企业,但过去由于行业标准制定尚未完成,资金用途难以核查,这些企业缺乏绿色信贷支持。蚂蚁集团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小微企业和农业绿色发展,通过网商银行提供便捷普惠的绿色金融服务。蚂蚁集团开发了全球首个小微企业绿色评价体系,与14家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行业智库联合编写团体标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评估农业绿色能力,从生产资料、生产活动、生态环境、社会反馈和绿色应用五大维度出发,帮助识别绿色转型企业。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过839万小微企业获得了绿色小微评价,其中131万企业享受了优惠贷款。
2023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1815.3亿美元,其中农产品贸易增长显著,两国农业贸易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两国也面临标准不统一、贸易渠道不畅及交流平台缺失等挑战。湖州银行行长谢耀霆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加快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投资成本;其次,应建立双边贸易协定,减少贸易障碍,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企业应对贸易风险;最后,应构建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合作平台,增进信息透明,降低调研成本,推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的深度融合。
可追溯体系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关键工具,正随着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增强影响力。然而,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建蕾指出,其系统化应用也面临如下挑战:一,小农户因高昂成本难以参与,需要国际组织、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合支持;二,信息保护成为核心议题,需强化信息安全技术;三,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国际合作可确保可追溯体系覆盖全球供应链,减少政策对贸易伙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此外,她指出了提升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性,呼吁通过教育与营销活动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市场接受度。
作为可持续农业的基石,加强生产链监督与管理对完善可追溯体系至关重要。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通过与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强化零毁林大豆供应链的监管与溯源机制。TNC巴西办公室主任Rodrigo Spuri介绍,他们通过与各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在帕拉州落实环境框架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透明化。他建议政府、采购方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农业部门设定具体碳减排目标,整合国内外金融资源以推动农业转型。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中巴可持续农业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包括建立绿色产品产业链、开展多项研究项目、进行双边和多边对话以及引导私营企业参与中巴绿色产品合作等,以推动农业贸易可持续转型、提高农业供应链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世界资源研究所巴西地区森林土地利用和农业部主任Mirela Sandrini介绍,2023年,WRI中国与巴西分支机构携手,共同研究并推动大豆与肉类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和工具的建立,解决农业生产潜在的环境问题。但可追溯贸易体系仍面临各部门参与不足、数据整合与融合难度大、小农户与间接供应链复杂度高等挑战。中国与巴西在此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各利益相关方愿意推动更多合作以提高供应链透明度。未来应进一步发布研究报告、扩大宣传,鼓励更多私营部门与政府采购方、供应商等多方力量通力合作。
巴西本土智库农业与森林管理与认证研究所(Imaflora)在此领域深耕近30年,致力于为公私部门提供透明化解决方案。Imaflora执行主任Marina Piattot介绍了巴西牛肉产业的相关实践。巴西的MRV系统监控畜牧业相关毁林行为并实现肉类溯源,并通过第三方审计与监控机制确保其合规性。该系统不仅覆盖亚马逊,还广泛应用于各类生态区养殖场,获国内外市场认可。这一成功案例为中国与巴西建立供应链溯源体系提供借鉴。
在此背景下,两国企业也已开展了大量可持续农业实践。拜耳致力于通过引入新兴技术,开展可持续农业生产。拜耳拉丁美洲监管科学主管Geraldo Berger介绍了他们在此方面的三个优秀实践:运用生物技术抵御大豆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和碳排放;矮杆玉米增产减投,为农户提供可持续生产选择;培育第三代大豆,强化其病虫害抵御能力。此外,拜耳通过推广再生农业,为农户带来崭新的机遇,在提高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同时提高固碳效益。在投入生产时,进口国对于新兴再生农业技术的批准至关重要。拜耳建议中巴两国政府加强技术层面的交流,推动再生农业技术的进步。
此外,来自JBS公司、马弗里格全球食品公司(Marfrig)、书赞桉诺(Suzano)公司等巴西企业的代表都呼吁中国和巴西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监管水平领先于巴西,巴西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汲取有益经验。
中粮国际代表介绍了中粮已经确定的22个可持续发展议题,包括优先聚焦的停止毁林、气候战略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议题。2024年7月,中粮国际荣获Sustainalytics农业领域最高ESG评级,其碳减排目标也获得了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认证,并成功完成首批零毁林与零林地转换(DCF)大宗商品贸易协定。在欧盟零毁林法案框架下,中粮国际完成装载首批18000吨出口欧洲的可追溯、DCF豆粕。中粮国际积极推动供应链上货运业务的零碳化进程。
基于会议交流,中巴两国的与会嘉宾在推动双边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合作方面上达成多项共识。马骏博士在闭幕致辞中对此进行了总结:
一、绿色金融:巴西可利用中国债券市场的成本优势,在中国发行熊猫绿债。中国可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投资于巴西的可持续农业项目,支持MDB投资于巴西农业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
二、绿色技术:中巴可以在节水、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引入可追溯系统及可持续仓储物流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降低巴西中小农户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三、农业贸易:两国应加强在互认可持续农产品标准、完善采购方式、绿色金融扶持、数据驱动的可追溯性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机制:两国可通过成立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金融合作工作组,促进两国间的高级别沟通,协调未来工作。期待这次讨论的共识能提交中巴高委会作为参考,支持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金融的深度合作。
往期会议新闻链接
第一届中国-巴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
https://www.ifs.net.cn/news/77
第二届中国-巴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
https://www.ifs.net.cn/news/301
第三届中国-巴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
https://www.ifs.net.cn/news/1179
往期会议简报链接
第一届和第二届简报汇总:《中国与巴西:探索绿色金融合作 洞见可持续农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