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下午,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主办的“绿色金融支持储能行业加速发展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关注储能行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储能企业、第三方机构,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金融支持加速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次研讨会是汇丰公益基金会支持的 “金融支持储能加速项目” 中的活动之一。
会议现场
会议由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赵立建主持。
在研讨会致辞中,汇丰中国气候事务总监袁圆女士介绍了汇丰在气候变化应对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自2020年推出全新的气候战略以来,汇丰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全球四大战略支柱之一,积极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并加大对新兴气候技术的投资力度。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规模庞大,汇丰银行不仅依赖传统的商业金融工具,还通过公益资金支持气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创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从而填补资金缺口并加速气候转型。
袁圆表示,储能行业是中国气候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该行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商业模式不成熟、缺乏长期稳定的激励措施以及投融资仍然困难等挑战。汇丰将继续通过其气候技术加速器项目,深化与各界的合作,推动气候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助力中国乃至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期待通过支持北京绿金院合作开展“金融支持储能加速项目”,推动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的落地,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袁圆女士分享
随后,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赵立建介绍了金融支持储能加速项目以及当前的一些调研发现。金融支持储能加速项目旨在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项目包括投融资需求调研、评估绿色金融工具的有效性,以及促进储能在各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项目团队与金融机构合作,调研储能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并评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以支持储能行业的发展。此外,项目还会组织加速活动,推动储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快速应用,同时关注储能领域的碳减排问题,包括锂电池等储能技术自身的碳排放。
赵立建介绍到,项目团队调研了多种绿色金融工具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分享对应案例,涉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绿色资产基金等。绿色保险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工具也有望在储能产业链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赵立建主任分享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储能业务部主任马海伟从行业协会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储能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不同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中的挑战与风险。马海伟指出,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储能需求无疑是不断增长的。但在分析储能需求时,不能忽视电源侧和电网侧和用户侧在灵活性资源提升方面的潜力,需求侧响应能力的提升将对储能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储能市场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商业模式方面,马海伟介绍到,独立储能项目的多元化收益来源,包括充放电价差、辅助服务收入、容量租赁和部分地区的容量补偿等。然而,部分地区容量收益政策前期频繁调整,也增加了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容量租赁也会面临省级顶层规划不明确导致的租金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江苏省独立储能在今年顶峰保供期间,充放电价差和充放电次数方面均表现突出,但是否可大范围推广还需持续关注。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新能源配储的商业模式仍面临经济性挑战。但随着新能源配储逐渐向租赁独立储能转变,以及新能源入市比例逐步提升,新能源配储的利用情况有望好转。用户侧储能的盈利主要依赖于充放电价差,但随着区域装机量增加,调峰和保供压力下降,价差可能出现动态波动,近期部分省份峰谷价差下降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可能性,投资者需关注此类风险。
马海伟先生分享
晶澳科技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经理李冠赢介绍了光储融合业务的趋势。光伏与储能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也将面临阶段性的挑战。政策方面,截至今年,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集中式电站强制配储的要求,配储比例从最初的10%提升至部分地区的30%以上,配储时长也从两小时增加到四小时。此外,20多个省份对分布式工商业领域提出了配储建议,并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储能市场的发展。
李冠赢提到了储能行业的盈利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对于集中式电站,主要收益来源包括容量租赁、现货套利、充放电价差及辅助服务,但由于政策执行不一和市场发展不均,盈利模式尚不明确。现货套利仅在少数省份如山东、山西、广东等地具备可行性,其他地区市场尚在发展中。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的提升和传统灵活性资源的不足,储能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光储融合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冠赢先生分享
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林佳荔在分享中介绍了当前储能行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金融支持行业发展的策略。林佳荔指出,储能行业目前呈现出“两快”和“两大”的特征,装机增速快,成本下降快,发展潜力大,项目经济性差异大。截至9月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达58GW,超过抽水蓄能总装机。储能的迅速发展主要根源在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新能源作为主力能源,装机不断增长,特别是西北地区和青海、河北等地的新能源渗透率显著提高,进一步释放了储能行业的巨大潜力。然而,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用户侧储能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主要受益于高利用率,而网侧储能和源侧储能的盈利能力则因利用率差异而有所不同。
林佳荔进一步分析了储能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措施。比如,顶层设计规划不完善、不同区域的电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储能建设的时间与新能源项目不同步、储能的多维度价值尚未被充分补偿、储能项目缺乏多元化的收益模式、政策波动带来较大风险等。针对这些挑战,林佳荔建议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引导投资者在真正需要发挥储能价值的区域节点投资布局,支持储能行业的长远发展。此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如绿色债券、融资租赁和绿色资产基金等,能够为储能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储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需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政策引导,推动储能技术的优化与应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林佳荔女士分享
茶歇之后,赵立建主持了“金融支持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 环节。与会嘉宾积极发言,深入探讨了储能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挑战,并就如何通过金融工具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就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参会嘉宾讨论
会议最后,赵立建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感谢各方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宝贵建议,并期待与各机构结合 “金融支持储能加速项目” 加强合作。与会者一致认为,绿色金融不仅能为储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储能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未来绿色金融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参会机构:
金融机构参会代表包括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通州分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上海科创银行(北京办公室)、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兴业研究、华能长投和金沙江联合等。
储能企业参会代表包括晶澳科技、海博思创、中海储能、中储国能、四维能源、鑫华储科技等。企业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在储能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和市场发展方面的经验,以及如何在绿色金融支持下实现规模化增长。
此外,来自第三方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代表也积极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参会机构包括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