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芳 沈燕鸿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ESG投资研究中心
绿色金融是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金融有效支持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并在支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突出进展。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制度、标准及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作用。
一、绿色金融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联系
美丽中国建设与绿色金融均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其核心在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立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成为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是生态文明思想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明确指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
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变革,将在项目建设、持续创新及实施风险管理等领域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对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要。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建设美丽中国既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生活富裕的新期待。金融工作始终坚守政治性和人民性,通过“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方式,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向更加精准,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聚焦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及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动员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近2万亿元人民币,均居全球前列。[2][3]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通过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与欧盟委员会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和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主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落地等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绿色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绿色产业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止2023年末,我国投向清洁能源产业的贷款余额为7.87亿元,同比增长38.5%,占全部绿色贷款余额比例的26.16%。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支持绿色技术、设备升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带动了地区的绿色发展。以2017年国务院批复建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例,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动下,湖州市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五年间,大部分试验区单位GDP能耗及单位GDP用水量持续降低。
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成效展现。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绿色融资降本增效。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23年末,在全部绿色贷款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万亿元和9.8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在金融管理部门引导下,金融机构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探索建立项目准入碳排放标准,在碳金融、碳账户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湖州,多家金融机构依托工业碳效码的碳效等级开展支持低碳转型的金融产品创新,累计发放碳效贷款7370笔、金额359.93亿元,支持减碳技改项目3296个。[4]
绿色金融在支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取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黑臭水体治理及重点流域生态修复等项目的金融支持,持续服务京津冀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太湖等大江大河、重要湖泊保护治理。2023年末我国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13.09亿元和4.21万亿元,各占全部绿色贷款的43.7%及14.0%。金融机构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衢州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推广龙游生猪保险的创新实践,累计开展生猪保险业务808万头,成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公司,有效保护了钱塘江源头水质。[5]
结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绿色金融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一是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保护修复亟需制度和服务创新。由于生态价值难以核算、生态产品及资源难以确权且相关项目往往具有较强外部性等现实难题,尽管有部分金融机构针对该领域进行了产品创新,但往往较难实现推广复制和规模化发展。二是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领域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尽管转型金融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市场认可,但由于当前全国性的转型金融标准尚未公开发布和全面实行,金融机构在发展转型金融过程中尚存在诸多挑战,如企业缺乏动力、转型企业/项目难识别、风险管理难等。
三、深化发挥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作用的建议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金融进一步发挥好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作用,结合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已有进展,提出如下建议:
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方法学研究,鼓励地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研究建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价值评估等机制,为推进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支持。加快建立重点行业碳核算和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企业减排责任,建立企业碳核算与碳评价制度,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加快推动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发布和应用。
充分发挥金融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加快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增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通过丰富碳市场参与者类型、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投资渠道,激发企业交易主体碳减排的积极性。探索绿色低碳技术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在制度框架内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市场的发展。
加强信息共享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企业污染、环保奖惩、碳排放、碳市场履约等信息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将相关要素融入投融资决策流程。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全国性项目库和地区性项目库,为金融机构精准授信和投融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税与金融协同。应考虑建立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导向的金融机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实施举措。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和使用范围。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等外部性强领域的财税政策支持,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以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和加大创新。加强与国际可持续金融发展趋势的衔接,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层面研究及制定转型规划,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风险研究,更好适应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丰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EOD)、资源环境要素相关、蓝色金融等领域的金融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
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2936327.htm
[2]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EB/OL].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1/content_6928561.htm
[3] 新浪财经.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跃居全球首位[EB/OL].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04/doc-incyhuet0640191.shtml
[4] 新浪财经. 工业碳效码助力转型金融发展成效明[EB/OL].
https://finance.sina.cn/2023-08-20/detail-imzhvuex4924610.d.html
[5] 衢州市环境保护局. 衢州市践行“两山”理论 打造特色绿色金融体系 [EB/OL].
http://sthjt.zj.gov.cn/art/2018/5/9/art_1201818_18418028.html
[6]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EB/OL].
http://www.pbc.gov.cn/redianzhuanti/118742/5118184/5134061/5135397/index.html
[7]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进展及经验[J].中国金融,2023.6
如引用本文中的内容,请标明出处,格式为:区域绿色发展 | 深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如需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公众号ID,申请开通白名单;转载时在文首或文末注明“文章来源:北京绿金院”,并保留文章完整性。
如有任何疑问或反馈,请联系我们:info@ifs.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