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报告

研究成果发布 | 金融支持浙江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2025.02.18

/uploads/image/2025/02/18/金融支持浙江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_00.jpg

报告名称:金融支持浙江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4.10


下载图标.png



在我国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发展完善转型金融以支持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成为重要举措。纺织行业是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生行业,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1。作为全国纺织产业的重要基地,浙江省纺织行业的低碳转型不仅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和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气候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下游品牌商绿色低碳要求的日益提升,绿色低碳转型逐渐成为提升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尽管国家省市政府开展了多方面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工作,纺织行业转型仍面临诸多困难,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CERC),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支持下,于2023年10月启动了“金融支持浙江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研究项目,期间多次走访国家及浙江省纺织行业专家,对当地企业开展大量调研,并于2024年9月正式发布研究报告。基于对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中长期减排路径和转型投资需求的深入分析,报告重点识别了金融支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报告发布后递交至国家和浙江省金融监管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纺织行业协会及多家浙江省纺织企业。2024年12月中旬,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委金融办、浙江金监局等六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转型金融支持纺织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浙银发〔2024〕109号),围绕机制建设、激励约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推动浙江省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全省纺织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文件的主要政策方向与研究报告的核心建议高度契合。

 

报告研究发现,纺织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2012-2021年间,全省规上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近50%,全行业碳排放量增长超过30%。目前,行业碳排放已经进入达峰平台期,并有望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为推动行业碳中和进程,浙江省应在推进绿色能源消费、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三个方面加大政策措施力度。据报告测算,2022-2030年全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年均投资需求达2260亿元。该投资规模相当于2022年全省规上企业利润总额的90%,行业面临巨大的转型投融资需求。

 

近年来浙江省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环境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活跃度明显提升,地市层面也出现了金融支持纺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实践。然而,多数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高、成本高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方面,受市场影响,纺织企业整体负债率较高,企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财务压力,使企业在转型融资上更加谨慎。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和激励机制仍待进一步优化,以更有效地推动行业尽早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单一的商业银行渠道难以满足行业的转型融资需求,纺织行业亟需多元化融资渠道及创新型金融工具和产品。

 

报告指出,当前金融支持浙江省纺织行业转型面临九大核心挑战:

 

1. 行业转型标准、路径和技术指引缺失。针对纺织行业的统一转型标准有待细化,影响投资者融资评估,增加“假转型”和“碳锁定”的风险。

2. 缺乏相应制度安排和落实机制。行业尚无强制性减碳目标,省级层面缺乏高效统筹协调机制,难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企业转型。

3. 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认证体系。国内碳核算体系的统一和规范有待提升,影响政策执行和融资支持。

4. 绿色金融标准有待统一和扩容。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且覆盖范围有限,金融机构识别纺织行业绿色项目的成本过高,企业绿色融资需求难以被满足。

5. 转型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有待强化。转型金融产品过程管理有待强化、监管统计、评价体系尚未成熟、激励政策不足,影响了企业参与转型和金融机构支持的积极性。

6. 企业对绿色低碳转型缺乏共识。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绿色低碳转型成本难以得到公平的回报。当前多数纺织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是降本增效,企业主动减排意愿有待提升。

7. 融资渠道单一,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多数企业主要依赖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长期转型项目融资难。

8. 金融机构的科技赋能不足。银行数字化转型多集中于操作层面,难以精准评估企业转型潜力和风险,导致其在产品设计、客户服务方面创新不足。

9. 贷款利率优惠力度有限。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低,政策性优惠融资的吸引力不足。

 

为增强金融支持浙江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可持续性,报告建议浙江省政府部门、转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联合发力,具体包括:

 

1. 明确行业中长期转型目标,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议浙江省行业主管部门尽早开展浙江省纺织行业碳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工作,制定行业转型路径和阶段性目标,为纺织企业提供清晰的转型路径方向和政策支持,为金融机构提供阶段性技术指南。建立和完善推动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跨部门的高效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碳核算和数据报告标准,并推动企业碳账户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2.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扩容,强化金融激励机制。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在省级或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地市级标准中,探索增设纺织行业的鼓励类项目,参考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版)》中的鼓励类条目,将高性能纤维开发、智能化纺纱工厂、数字化智能化印染技术等项目纳入地方绿色金融支持范围。同时,强化财政政策工具支持力度,使用定向补贴的方式降低企业转型成本、促进金融机构支持行业转型融资。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金,为纺织领域的重点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启动资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3. 拓展金融监管框架,提升转型金融管理能力。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借鉴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先行经验,建立健全对转型主体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管理机制,引入第三方认证机制,通过开展转型金融产品认证,提高转型活动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建立转型金融约束激励机制,结合面向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机制,建立金融机构转型金融业务报送和评价等考核机制,并匹配以适度的激励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纺织行业转型。

4. 以绿色低碳为发展动能,推动供应链绿色协同。建议转型纺织企业深刻把握行业绿色低碳战略导向,提升低碳专业素养。龙头企业应率先制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供应链绿色协同发展。中小企业应加强资源优化配置,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同时提升数字化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力争尽早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5. 丰富金融产品类别,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建议金融机构瞄准“双碳目标”,主动地积累相关数据并开展针对纺织行业的研究,提升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能力,有效识别纺织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机遇。根据纺织行业融资需求特点,结合主体规模、机构类型和业务场景,提供多阶段、多类型的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推出专门面向中小纺织企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在把控风险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需求。同时,开发基于企业的碳足迹和环境效益的绿色信贷产品,以及企业碳减排、碳资产管理咨询等中间业务,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融资需求。

6. 强化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保障纺织行业可持续转型。建议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为纺织行业建立环境及气候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以反映企业动态风险管理能力及不同环境风险程度,包括能源清洁度、环境风险物质、生产工艺/ 设备和防治措施等。强化风险评估,全面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并将评估流程融入业务评估环节。同时,保险机构可针对浙江省纺织企业开发更精细化的信用评估模型,综合考虑纺织行业特性、市场趋势、企业经营状况及环保因素,推出绿色贷款保证保险、气候环境效益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创新型保险产品,为转型提供风险保障。针对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金融机构应定期执行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并积极推动气候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7. 强化数字金融赋能,推动金融能力建设。建议金融机构强化数字化平台运用,设计差异化转型金融产品,同时完善利率定价、授信审批等流程,将企业转型指标融入到金融产品服务中,以此为契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使转型金融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动能。积极加入或参与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活动,联合开展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方面的专业能力建设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2021年,浙江省纺织行业贡献了全省工业部门工业增加值的10%,同时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