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会议回顾 | 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研讨会

2025.03.26

2025年3月26日下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在京联合主办“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英双方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分享、圆桌讨论等环节,围绕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深化中英在生物多样性金融与自然向好转型方面的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层面落地转化。北京绿金院副院长白韫雯、英国驻华大使馆金融与服务参赞Michael Harvey为本次会议致辞。


开幕致辞环节

中英携手探索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新路径


/uploads/image/2025/04/22/7804a2e7e6402bf03475ce717f1df50e.jpg

白韫雯在致辞中指出,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服务崩溃风险将高居全球十大长期风险第二位,对金融系统构成的潜在威胁或超出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正加速完善政策框架、开发创新工具及强化案例实践,推进自然相关风险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同时,中国通过发布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披露指引相关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实践。她强调,在今年1月举办的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中英双方将生物多样性金融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列为开展合作的新领域。最后,她表示,期待中英两国专家在本次会议上围绕自然相关风险管理实践路径、信息披露标准化进程等议题分享见解,共同推动金融行业实现自然向好转型。


/uploads/image/2025/04/22/8be787a01d93723a7d15cd941b2d8889.jpg

Michael Harvey在致辞中回顾了中英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历程,并分享了英国的相关实践经验。他表示,中英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开展了十余年紧密合作,特别是在今年1月举行的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首先,双方同意在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框架下设立生物多样性金融工作小组;其次,双方将共同支持生物多样性债券发行,引导私人资本投向自然向好型项目;第三,双方对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的工作表示支持,并欢迎中国银行加入TNFD。同时,他指出,英国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两大举措:其一,英国致力于建立正确的政策框架,有效引导资金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其二,通过出台《2030年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英国积极动员金融资源以弥补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最后,他表达了与中方深化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与实践发展的期待。


研究分享环节

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


/uploads/image/2025/04/22/ef3e06dd411f0b3645018ddaff911103.png

北京绿金院研究员任芳蕾围绕英国驻华大使馆与北京绿金院合作课题“增强金融韧性:识别与管理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进行了成果介绍。她指出,当前企业运营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但金融机构在为其提供资金时,普遍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带来风险的系统考量,可能导致经济系统崩溃并危及金融回报,因此亟需强化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机制。她介绍,本课题聚焦TNFD LEAP方法论以及ENCORE等相关工具研究,基于“定位、评价、评估、准备”四个步骤,系统梳理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对自然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路径,并选取奥克斯伯里银行、蒙牛集团等八家金融机构和企业自然相关风险识别与管理领域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她提到,本课题揭示出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政策有待完善、自然相关风险评估工具存在局限性、自然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等六大挑战,并识别出自然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等四大机遇。最后,她表示,针对以上挑战和机遇,本课题聚焦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三大主体提出建议,包括:建议金融机构和企业分层次强化披露实践以及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议金融监管机构加速完善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设计等。


/uploads/image/2025/04/22/1dcfb7cbd87fc34278385fcb7856163a.jpg

FAIRR Initiative中国项目主管黄畅通阐述了投资者在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中的核心挑战以及FAIRR的解决方案。他指出,目前投资者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行动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一是如何识别哪些行业、流程和价值链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如何确定哪些公司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三是如何持续追踪公司在生物多样性风险管控方面的进展。同时,他强调,为支持投资者更好地管理生物多样性风险,FAIRR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借助蛋白质生产商指数等多种工具识别和定位生物多样性风险;二是运用气候风险工具等来评价和评估依赖性与影响。最后,他表示,FAIRR 将持续深化在抗生素耐药性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并期待与更多中国投资者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自然相关议题的可持续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

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

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绿金院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高级顾问Callum Douglas主持,邀请Calvin Quek、袁圆、吕鸥、董善宁、刘宁等五位来自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围绕“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uploads/image/2025/04/22/f9e69a7fb7408f11344948ddedaa516c.jpg

牛津可持续金融集团自然金融执行董事Calvin Quek(郭绍明)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自然金融在应对自然相关风险方面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05万亿美元,而自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碳汇、水资源调节和粮食供给)的年度价值高达125万亿美元,这凸显了自然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巨大价值;在中国,GDP约为18万亿美元,而相关研究估算中国每年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约为5.3万亿美元,这表明中国近三分之一的经济产出依赖于自然系统。然而,他强调,当今金融体系尚未充分考虑由于生态系统退化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金融系统与自然系统运行逻辑错位:金融市场通常关注短期回报,而自然系统的价值呈现则是长期且难以预测的。在此背景下,他提出,自然金融的核心目标是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识别、评估并应对自然相关的风险与依赖性,从而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并推动资金流向与环境可持续性相一致的领域。最后,他特别提醒,不应混淆自然金融中“依赖”和“影响”两个关键概念,准确理解它们对有效开展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uploads/image/2025/04/22/21e59bd424dedb86927812de7436f20d.jpg

汇丰银行(中国)可持续发展部气候事务总监袁圆分享了汇丰在自然相关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案例研究进展。她指出,汇丰于2022年10月发布了《自然宣言》,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汇丰如何将自然因素纳入业务与投融资决策。袁圆重点介绍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对自然有负面影响的融资活动,主要通过发布可持续风险政策以及动态评估客户自然相关风险来实现;二是积极探索“自然向好”融资实践,设立专注于自然资本管理的资产管理平台等。同时,她指出,针对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汇丰目前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借助ENCORE工具针对重点企业客户抽样分析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二是联合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CISL)针对亚洲的重工业客户样本进行缺水压力测试。最后,她强调,金融机构应通过加强与资管机构、保险机构等各方的联合行动,共同推动与实体经济的协作,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自然相关金融风险。


/uploads/image/2025/04/22/ba2e1f56d4fce81f48db6fab0cd75803.jpg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研究中心ESG与绿色金融专家吕鸥围绕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在自然相关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面临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她强调,自然相关风险具有累积性,通常由区域生态压力等多重因素引发,需将其嵌入现有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同时,她指出,2025年1月,中国银行作为首家中资金融机构加入TNFD,并且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正针对自然相关风险识别研究开展小范围实践试点。此外,她分享了在以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三点主要挑战:一是自然相关数据分散且量化困难;二是现有业务流程融合存在技术难度;三是跨部门协作机制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对此,她指出,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推进框架研究与小范围试点并行;二是强化跨部门沟通与协作机制;三是重点关注TNFD框架与本土监管及业务特征的适配性。最后,她强调,自然相关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提升自身韧性的关键领域,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将持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路径,为绿色金融体系深化提供支撑。


/uploads/image/2025/04/22/7a14bd2b4f1205667ea213f7a0e372e2.jpg

江苏银行资深专家董善宁介绍了近年来江苏银行在自然相关风险评估方面的实践探索。他指出,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需重新审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江苏银行积极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支持了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并针对废弃矿场修复类项目,参照TNFD发布的LEAP方法探索开展自然相关风险评估与管理试点,其具体步骤包括:一是识别项目中关键自然相关风险,例如,在面临暴雨时,采石坑的堆积物可能对周边村庄和居民造成负面影响;二是评估上述风险对于项目建设施工进度的影响,并分析通过规避风险可减少的经济损失;三是采取多项措施以管理上述关建风险,例如,可在项目融资结构中设立应急资金账户等。最后,他建议,在开展自然相关风险管理时,企业可依据“先识别关键风险、再确定优先管理事项次序”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和分步实施来有效管理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


/uploads/image/2025/04/22/592f92bb6dcd5c0ad0a7fcf2a7f32e50.jpg

威海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刘宁围绕威海银行开展自然相关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以及相关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她指出,威海银行开展自然相关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前瞻性识别资产组合中的自然相关风险,避免抵押物价值缩水,实现资产保值;二是通过披露相关风险敞口和应对计划,满足监管需求;三是回应投资者对ESG表现的关注,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优化风险管理框架,提升金融系统稳定性。同时,她表示,作为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金融机构,威海银行积极响应其刊发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并形成了三项研究成果:一是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的气候相关情景分析方法,组织开展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研究工作;二是编制《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报告编制指南》,涵盖信息披露原则、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等,可供同业参考;三是对标同业信息披露相关优秀实践,优化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管理水平。最后,她建议,金融机构应在传统的风险分类中增设自然相关风险模块,以将自然相关风险全面嵌入现有风险管理框架中。


/uploads/image/2025/04/22/0612dcc516abf4ea365783a8d5f3f7b2.jpg

基于各位专家的讨论成果,北京绿金院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高级顾问Callum Douglas补充指出,尽管目前自然相关数据信息尚不完善,但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基于现有可用数据信息积极推进自然相关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同时,他强调,基于建议结构的相似性,已采用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的金融机构,可依托其在气候风险披露方面的经验来支持其使用TNFD建议完成自然风险敞口识别与报告,从而引导资金流向自然向好型项目。最后,他指出两个关键实践方向:一是TNFD的LEAP方法论可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自然相关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工具;二是在特定生态修复项目融资中,自然资本估值已被创新性地纳入抵押品评估体系,标志着自然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的金融创新路径正在形成。


最后,白韫雯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总结。她希望中英双方未来依托中英生物多样性金融工作小组这一平台,深化政策对话、技术交流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共同探索自然向好转型中的发展机遇。


如引用本文中的内容,请标明出处,格式为:会议回顾|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研讨会。

如需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公众号ID,申请开通白名单;转载时在文首或文末注明“文章来源:北京绿金院”,并保留文章完整性。

如有任何疑问或反馈,请联系我们:info@ifs.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