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作为2025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山西)的一部分,聚焦“金融支持储能加速”的分会场二顺利举办。会议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北京绿金院”)主办,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支持。来自储能技术企业、应用场景企业、金融与投资机构的1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储能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金融创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如何以金融手段加速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会议由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高级研究员杨佳主持。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王颖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汇丰成立160周年,也是其深耕中国市场的第160年。她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始终是汇丰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核心,储能作为支撑能源系统转型的关键技术,正面临资金、技术与市场的三重挑战。王颖强调,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投资总额高达数百万亿元人民币,现有的市场融资体系尚难完全匹配储能等气候技术的资本需求与风险特征。为此,汇丰不仅通过多元金融产品参与项目投融资,也通过“气候公益”战略积极联动政策、资本与技术生态,推动创新解决方案的落地。她介绍,汇丰在中国已累计支持十余个气候公益项目,其中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蓝联盟联合推动的金融支持储能行业加速项目,正致力于完善储能投融资工具创新和能力建设、促进应用场景拓展及储能产品价值链碳足迹核算与减排。她表示,汇丰将持续发挥金融连接作用,协同推动绿色技术规模化落地,为构建具有韧性的新型绿色能源体系提供金融动能。
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赵立建指出,实现碳中和需要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而储能是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然而储能投融资渠道仍然薄弱、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有待完善。在汇丰中国支持下,北京绿金院和及伙伴机构开展的“金融支持储能加速项目”,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行业研究与交流活动,其中一项工作成果,是调研并收集绿色金融支持储能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项目案例。赵立建主任在分享中梳理了目前各类绿色金融工具对储能的支持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介绍了《绿色金融支持储能案例集》的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某独立储能电站、分布式光储项目基金、某英国上市储能基金 等案例的情况,希望为金融机构和储能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赵立建主任呼吁行业进一步共享实践和数据,打造覆盖投建运全链条的绿色金融生态,加速储能规模化落地。
首创热力总经理李光禄在发言中介绍了公司基于电厂余热与土壤源跨季节储热相结合的集中供热解决方案,并以“晋中市城南生物质热电储能一体化项目”为代表,展示其在热力零碳转型方面的系统性探索。他指出,该项目集成了生物质热电、烟气余热回收、跨季节土壤源储热及复合热泵系统等多项低碳技术,实现了热力成本与碳排放的双重优化。项目投产后,年供热能力达194.68MW,可实现年减碳14万吨,在碳市场下具备约千万元人民币的额外潜在价值。同时,项目采用储热体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不额外占用土地,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李光禄强调,随着电厂在非采暖季的余热逐步被高效回收,储热系统正成为热电企业供热能力的“功率放大器”,为北方地区构建清洁、高效、低成本热力系统提供了示范样板。
中海储能总经理王屾在发言中指出,铁铬液流电池已成为应对大规模长时储能需求、解决新能源波动性与电网稳定性矛盾的关键路径。他介绍,自2011年起,公司从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资源富集等维度综合考量,最终选定铁铬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并持续深耕液流电池核心材料与系统设计,攻克了电解液交叉污染、铬反应活性低、析氢副反应频发等三大难题,并通过智能管控系统与再平衡技术显著提升电池寿命与能效。目前,中海储能已实现原材料100%国产替代,建成MWh级项目示范,并获得超十亿级订单,正式进入商业化加速阶段。王屾强调,公司正以模块化设计推动产品标准化交付,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GWh级产能释放,同时通过多元金融合作模式,吸引银行、融资租赁、保险机构等资金力量,全面支持从研发到规模化制造的资金需求,为液流电池构建稳定、经济的产业化通道。
祥睿能源副总裁王文彪在发言中指出,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铺开正为储能产业创造前所未有的盈利窗口。围绕“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全形态市场体系,他强调储能不再仅是调节工具,更是撬动能源资产价值的重要杠杆。在政策支持下,用户侧储能可通过峰谷套利、辅助服务和容量租赁等多重路径实现收益最大化,其中部分省份已允许储能以独立主体身份参与容量市场,为项目带来可观现金流回报。王文彪介绍,祥睿能源已构建多场景运营服务体系,并积极布局虚拟电厂生态,通过智能算法平台与聚合机制提升储能资产的系统调节能力。他表示,随着电能商品化趋势愈发明确,储能正从“设备支出”向“运营资产”加速转变,未来将成为企业能源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收益单元。
国润储能总经理张家乐在发言中指出,钒液流电池作为当前最具潜力的长时储能技术之一,正逐步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并有望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他强调,在风光发电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已成为能源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润储能依托十余年技术积累,在钒液流核心材料、电堆、电解液与控制系统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突破,目前已拥有近200项专利,并牵头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张家乐介绍,企业已在山西、江苏、上海、河北等地推进多个MWh级项目落地,探索“6小时+”峰谷套利、“发电+储能”协同运行等多元场景,并通过材料国产化、电解液租赁、AI智能运维等手段显著降低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他表示,未来钒液流电池将在电网调峰、跨季节调蓄与氢能融合等方向发挥更大作用,为新型储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提供现实路径。
嘉宾圆桌讨论由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赵立建主持,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浦发银行太原分行副行长张卫华、港华能源山西公司总经理黄健、邮储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高级风险副经理宋丹丹及中储国能投融资负责人孙师萌参与讨论。嘉宾们围绕“金融支持储能加速发展”主题展开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各自机构在储能领域的实践,充分剖析绿色信贷、融资租赁等支持储能的难点与痛点,并从银行、能源企业及行业协会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指出,储能正步入“技术多路线+场景差异化”共存的新阶段,未来五到十年将呈现本质安全、商业可行和能源系统深耦合三条主线并行发展。他强调,金融贯穿储能全生命周期,当前亟需打通从天使投资到资产证券化的完整链条,推动创新项目破圈成长。
浦发银行太原分行副行长张卫华表示,银行已构建绿色、转型与碳金融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并在山西探索了碳挂钩贷款、绿色项目利率优惠与转型金融专案支持。
港华能源山西公司总经理黄健则强调储能是构建“光储充售碳”一体化系统的枢纽,希望金融机构在评估模型中纳入电价套利、辅助服务、碳收益等综合收益逻辑,并推动ABS等工具释放项目流动性。
邮储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高级风险副经理宋丹丹则介绍了该行在支持大连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新疆风储一体化项目方面的经验,建立了涵盖授信政策、激励措施、产品服务创新等综合机制。她建议银行未来制定更灵活的信贷政策和风险评估体系,以更好地支持储能行业的发展。
中储国能投融资负责人孙师萌表示,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忽视了新型储能技术间在低碳性与安全性方面的本质差异,建议在绿色金融决策中引入技术属性权重,并通过结构性金融工具提前变现储能项目的未来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匹配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
在总结环节,嘉宾们普遍认为,当前产业端的多技术并进与金融端的风控思维尚存错配,应推动建立跨界共识平台,制定场景评级机制与政策引导方案,在信任与规则之间为储能产业构建真正可持续的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