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联合主办的“绿色金融支持中巴可持续农业与生态修复”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在气候变化加剧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危机交叉叠加的背景下,值2024年11月中巴元首峰会签署《联合声明》加强中巴合作,巴西总统卢拉将在5月率团访华这一重要节点,来自中巴两国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学术界、企业和公民社会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专家等数十位嘉宾参加会议,围绕如何通过绿色金融与创新机制支持两国可持续农业发展与生态系统修复,聚焦亚马逊等生态关键区域,展开了多维探讨,为深化中巴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具有实践价值的真知灼见。
Emma Torres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
美洲副主席兼纽约办公室负责人
SDSN副总裁Emma Torres女士发表开幕致辞。她强调,亚马逊雨林在全球气候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当前正面临毁林和退化的严峻挑战。由她领导的SDSN亚马逊科学小组(SPA)正积极倡导一系列关键行动,包括在重点区域暂停毁林,力争到2030年实现零毁林目标。基于此,SDSN呼吁国际金融界关注并把握亚马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遇,大力投资于生态系统修复和可持续的社会生物经济发展,并加强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投入。
白韫雯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IFS)副院长
IFS副院长白韫雯女士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中巴两国在可持续农业与绿色金融领域合作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潜力。白院长指出,IFS自2021年起联合多方伙伴持续举办“中巴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农业年度对话”,已在机制建设、金融标准对接、金融创新、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凝聚广泛共识并产出多项研究成果。她提到,巴西正积极构建“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TFFF)”,计划在COP30上将其作为支持雨林保护的创新融资模式推出。鉴于中国在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案例和成熟的技术模式,IFS期望能够推动这些宝贵经验与巴西方面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与巴西方在巴西本土深化合作。同时,IFS在持续推动巴西与中国可持续金融标准对接并加入《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巴西企业在华发行绿色熊猫债等融资活动创造有利条件。IFS持续致力于引导和促进中国绿色金融资本更有效地支持巴西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事业。她强调,本次与SDSN合作,正是为了进一步聚焦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与创新,分享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绿化修复及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共同探索支持巴西宏大生态修复目标、推动农业向更可持续、更具气候韧性的“自然向好”模式转型。
第一环节聚焦“促进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农业投融资:现状、政策与倡议”
A. Catarina C. Jakovac
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农业科学中心
植物技术系教授
来自巴西Santa Catarina联邦大学的Catarina Jakovac教授提出亚马逊森林修复必须超越单一植树模式,采取因地制宜、多元化的策略组合,并使融资机制与修复策略、阶段需求相匹配,同时整合当地知识、保障社区参与和长期生态系统健康。
陈志钢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志刚教授结合“中巴可持续农产品价值链平台”的经验,深入剖析了中巴农产品贸易与雨林保护之间的复杂联系。他认为,发挥巴西自身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潜力是减少土地压力的关键;研究显示,不同进口国对毁林问题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因此必须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减少贸易带来的毁林影响;此外,要实现零毁林目标,一大瓶颈是如何有效建设覆盖广大小农户的可追溯体系;这三大方面都亟需创新金融支持解决方案,建立起有效的消费者端激励机制,以引导可持续的消费选择。
Federico Viscarra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
亚马逊科学小组科学官员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亚马逊科学小组科学官Federico Viscarra 博士认为以“社会生物经济”模式替代传统开采模式,能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呼吁加大对亚马逊地区科技创新投资,以释放其基于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本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张媛
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大中华区主管
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大中华区主管张媛女士指出,通过“绿色价值链倡议”等公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行动是连接消费端与生产端、实现零毁林供应链的关键,未来需着力撬动政策和金融资源,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制以支持这一转型。
Greg Fishbein
大自然保护协会农业金融总监
大自然保护协会农业金融总监 Greg Fishbein博士提到,通过IFACC等倡议动员金融支持巴西农业向无毁林模式转型是可行的,但关键瓶颈在于缺乏“催化资本”来降低风险、吸引商业投资,因此TNC正开发CRAT(Climate Resilience Assessment Tool)等融资工具以应对此挑战。
万坚
世界资源研究所食物与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员
世界资源研究所食物与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员的万坚博士强调推动中巴可持续农业贸易转型需综合运用政策对话、国际合作与企业行动,当前主要挑战在于政策协调不足、市场激励缺乏以及供应链投资与修复目标脱节,需深化政策合作、完善市场激励并加强两者协同。
在随后的讨论中,与会专家进一步强调了技术转让、改善土地权属治理、消费者激励、可持续采购政策、金融监管协调、加强直接对话、通过引入慈善资金参与混合融资强化风险管理、利用AI等新技术在巴西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探讨“创新融资机制——支持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农业的金融工具”
André Minoru Okubo
巴西农业和畜牧业部促进外国投资与合作总协调员
巴西农业和畜牧业部促进外国投资与合作总协调员André Minoru Okubo先生介绍了巴西政府视农业土地修复为盈利性活动,已启动国家级转化计划,并将通过 Eco Invest 平台下的绿色债券与混合融资模式提供大规模信贷支持,土地修复已成为巴西在 BRICS 合作和 COP30 中的优先议题。
宿海颖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森林可持续管理与经营研究室主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森林可持续管理与经营研究室主任宿海颖教授认为过去和现在中国生态修复对创新融资需求巨大,实践中已成功探索出林业碳汇质押贷款、PPP 模式、林业经营权质押贷款等市场化融资路径,并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了对生态修复的反哺。可以为巴西未来的大规模土地修复工作提供模式借鉴。
谢春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气候经济学家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气候经济学家谢春萍女士介绍,AIIB正将自然作为基础设施并融入健康视角纳入其投资战略,并通过PBF(Policy-Based Financing)等创新政策性融资工具支持成员国气候转型,正针对巴西开发相关支持方案与研究。
任玫
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市分行
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
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市分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的任玫女士展示了商业银行通过将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纳入信贷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如碳相关质押、ESG挂钩产品,和业务模式,如支持特色产业链、生态+文旅等,在一线实践中有效支持可持续农业和生态修复的案例,供巴西伙伴参考。
侯远青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先生指出基金会通过战略合作与项目实践有效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和高质量碳汇项目,但面临投资长期性、人才短缺和机制创新不足(尤其是非市场碳汇投资机制)等挑战,未来需加强跨界合作与能力建设。
在总结讨论中,专家们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巴西盈利性农业吸引私人资本、完善碳市场与标准对接、开发定制化金融工具、利用MDB工具降低成本、加强国际碳汇合作潜力、保护各方权益、建立长效资金机制等支持可持续农业融资建议。
会议总结
闭幕环节,SDSN副总裁Emma Torres女士和IFS副院长白韫雯女士分别进行了总结。双方均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本次会议不仅重申了政策、市场、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农业技术、数据应用、科学支撑及多方对话的关键作用。双方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能为中巴两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挑战贡献共同方案,并期待未来能推动更多务实合作落地。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巴两国在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农业和生态修复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即将到来的巴西总统访华、金砖国家夏季峰会与COP30等重要国际会议提供了宝贵的中巴合作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