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会议回顾 | 金融机构碳核算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6.25

2025年6月17日,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金融机构碳核算专题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探讨了碳核算的前沿技术、实践进展和创新模式,旨在推动金融机构在碳核算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金融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


会议主要分为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两个环节,邀请了来自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等13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除受邀机构外,还有来自商业银行、券商、保险公司、专业机构等近60位专家参加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北京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芳主持。


副本嘉宾拼图250618_01.jpg

副本嘉宾截图_01.jpg


能源基金会低碳经济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致辞感谢与会各方。杜譞表示,能源基金会致力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下金融行业自身的低碳转型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部门的低碳转型,且近期正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及当地的金融机构联合开展碳核算的相关实践。希望借此机会促进各界专家的交流共享,共同讨论解决金融机构碳核算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更好地推动金融支持产业低碳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金融研究处处长胡资骏致辞并谈及碳核算重要意义。胡资骏提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明确投融资碳绩效,才能更加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因此碳核算是金融精准助力社会有序低碳转型的有力支撑。希望本次会议能够凝聚更多共识,破解更多难题,为提升金融机构的碳核算能力、夯实可持续金融发展基础贡献智慧与力量。


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殷红发表题为“我国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最新进展、难点和趋势”的主题演讲。殷红表示,近几年,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取得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管积极推进市场快速发展。二是披露质量持续提升。三是信息披露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展望未来,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趋势如下:一是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正在趋同。二是披露要求愈发细化。三是气候相关的披露更加深化。四是与自然相关的披露被纳入框架。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处长王益锋发表题为“兴业银行碳核算实践与经验”的主题演讲。王益锋分享了兴业银行近年来在碳核算方面的实践,总结了实践过程的三大挑战和应对建议。王益锋认为,投融资碳核算工作仍面临专业性要求高、数据基础薄弱、执行复杂度高的问题,建议金融机构强化投融资碳核算工作,并将其深化应用于银行转型战略制定与转型规划编制、银行转型金融产品创新、银行气候风险管理。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研究中心研究员沈燕鸿发表题为“国内外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及实践”的主题演讲。沈燕鸿梳理了部分国内外银行碳核算披露情况,总结发现中国大多数银行已披露自身运营碳排放数据,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尝试披露范围三排放。国际商业银行碳核算展现出不同的核算深度和方法,大多对绝对排放量、物理排放强度和经济排放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核算,部分银行开始探索核算难度较大的主权债务活动的碳排放核算工作。


圆桌讨论环节由能源基金会低碳经济转型项目主管马玉洁主持,主要围绕碳核算工具使用、碳核算数据质量保障、碳核算实践成效等内容展开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中债估值中心可持续金融部副总监周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处副处长、双碳研究院副院长张丽欣,重庆碳管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璐,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公司金融部(民营经济部)兼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康静波,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杨熹,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邱毅。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阐述碳核算的主要方面与关键环节。董战峰认为,碳核算工作具有共识性的技术规范,但在行业层面也存在差异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项目层面的碳核算是关键,需要明确碳核算的核算范围、边界与参数,抓实范围一核算,逐步深化范围二核算,探索开展范围三核算。因此,建议下一步继续完善数据标准规范,细化技术参数与风险管理,建设科学、统一、易操作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机制。


中债估值中心可持续金融部副总监周舟着重分享碳核算工具使用情况及相关建议。周舟介绍道,中央结算公司开发了金融机构碳核算支持工具,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覆盖主体多、搜集范围广;二是具有计算器功能,可帮助非标资产和贷款资产进行相关计算;三是形成了单位经济产出的碳强度因子,便于金融机构使用。同时,周舟对金融机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升自身碳核算能力;二是对碳核算数据进行分层使用;三是借助第三方数据对内部数据及多源数据进行校准;四是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处副处长、双碳研究院副院长张丽欣从第三方机构的视角分享如何保障数据质量。她提到,数据质量可以遵循TACCC原则,从透明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可比性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实践过程中,第三方机构应通过承诺自身的公正、识别影响公正性的因素、全阶段考虑公平性因素等保障公正性。


重庆碳管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璐分享重庆企业在参与碳市场、开展碳核算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卢璐提到,目前企业仍面临核算边界划分不清晰、关键参数监测不达标、计量器具未及时校准、未统筹理解碳核算和碳配额机制等问题。对此,面向企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计量器具设备的管理和校准;二是加强关键参数的实测;三是对于借助数字化的平台进行转型。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公司金融部(民营经济部)兼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康静波分享碳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主要问题包括数据获取难且质量参差不齐、机构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碳核算与机构业务融合有待深化等。对此,康静波认为金融机构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一是通过技术赋能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二是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设碳核算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增加专业人才储备;三是在业务流程中将碳核算指标纳入信贷审批,建立碳风险评估模型。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杨熹分享汽车产业碳核算的特点及挑战。就汽车产业而言,不同材料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表现差异较大,车身轮毂等对整车影响较大的单体碳排放值得关注。在核算结果上,电力因子及国际海运因子的运用对汽车产业产品碳足迹及组织碳足迹的测算有较大影响。在债券与股权融资上,由于碳绩效无法作为金融机构衡量企业技术及财务表现的直观指标,所以存在融资规模不大、融资细则不清晰等问题。


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邱毅分享企业转型举措及融资实践。邱毅提到,汽车企业可通过制定清晰的低碳转型路线图、设定阶段性目标(如新能源渗透率)、开展新能源车技改等举措实现节能、减碳、增效,同时基于相关目标与成效的量化结果,对接金融机构助力自身及供应链上下游获得转型融资。


最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芳对会议进行总结。张芳提到,与会嘉宾的分享反映了我国在碳核算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表明碳核算工作仍面临核算方法不统一、数据收集难、数据质量待增强、金融机构及企业能力待提升等问题。期待未来各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金融机构碳核算工作迈向新台阶,为转型规划制定、可持续信息披露以及转型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