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兰克福 | 2025年6月11日
2025年6月11日,中德气候风险管理与可持续信息披露研讨会在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金融经济中心(SGC)、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以及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国际咨询服务部联合主办。会议作为“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气候伙伴关系”双边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是由德国外交部资助的国际气候倡议(IKI)下的项目成果之一。
本次专家交流的参会机构包括中德两国央行、商业银行、保险集团、国际组织及研究机构的约50位代表,包括德国联邦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法兰克福代表处、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德国代表处、德意志银行、世界国际金融中心联盟、加纳发展银行DBG等机构。会议聚焦气候风险管理与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议题,围绕监管框架、方法论、金融工具及市场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技术交流。
研讨会由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中德金融经济中心(SGC)联合主席Horst Löchel教授担任主持。开幕致辞环节由三位嘉宾致欢迎辞:黑森州经济事务、能源、交通、住房与乡村事务部可持续金融顾问,Julia Wendel-Hübner博士;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亚洲处主任,Marcus Lange先生;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副主任兼秘书长,朱庆锋先生。
Julia Wendel-Hübner博士强调,构建一个全球互通、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且具备实践可行性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该框架应在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同时,尽可能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SMEs)的报告负担。她同时呼吁进一步深化中欧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Marcus Lange先生指出,可持续发展已不仅是一项政策选择,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他倡议加强中德协作,加快动员私营资本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展现更强的行动力。
朱庆锋先生回顾了中德双方在可持续金融与气候行动领域所具备的广阔合作空间,强调应充分发挥气候投融资机制的作用,依托多边平台深化国际协作,并通过推动务实举措落地,持续提升合作质效与影响力。
随后,两位领域内顶尖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为后续的技术研讨奠定了基调:
Carola Menzel女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与可持续能源金融合作中心(UNEP)主任,系统回顾了德国及欧盟气候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过程,并深入阐述了关键政策驱动力、市场响应及监管实践经验。她强调,金融机构应主动超越合规要求,将气候转型风险与物理风险系统性地纳入战略决策与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梁希教授,伦敦大学学院(UCL)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终身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执行委员,重点介绍了气候转型风险压力测试的发展路径与最新研究进展,深刻解析其在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识别系统性脆弱性、健全气候监管体系中的核心工具价值。
第一环节: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管理
主持人:
Eugen Doce,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国际咨询服务部主管
嘉宾:
曲明亮,平安保险集团ESG秘书处高级经理
Nina Fenton博士,德国联邦中央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心对外联络与论坛处主管
祁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区气候部门主任
郑现中,恒丰银行副行长
本场讨论深入剖析气候风险作为全球重大议题的共识深化,聚焦德国、中国以及欧盟层面的实践,以下为重点观点摘要:
· 从意识到行动:当前,关于气候风险的认知与关注持续提升,但如何将这一意识切实转化为金融机构内部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以及诉诸于广泛的经济活动的具体行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 应对气候风险挑战:气候风险涵盖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事件)与转型风险(源于向低碳、具气候韧性的经济体转型过程),其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已超出传统风险管理范式,迫切需要引入创新的识别与应对机制。
· 金融机构的关键角色: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在识别、衡量与缓释气候风险方面承担着关键责任。气候风险管理的工具包括前瞻性的未来气候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以及风险转移的创新解决方案。保险作为风险管理与风险转移的重要金融工具,正借助新技术与前瞻性战略持续增强应对能力,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相关损失。
·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数据可获得性与数据质量:未来应用科技的解决方案,包括AI、遥感技术、卫星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可助力获取高质量、有意义、可运用的数据,支持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评估、量化分析与压力测试等。
· 加强协作以提升韧性: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构建具有韧性的金融体系、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保障。
第二环节:可持续信息披露 & 气候转型规划
主持人:
程琳,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嘉宾:
Julia Dieckmann博士,德意志银行可持续金融政策、政府与政治事务负责人
Basel Chaban,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国际咨询服务部风险咨询主管
张舒寒,中国节能环保集团、CIFA秘书处负责人
梁希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终身教授,CIFA执行委员
本环节聚焦于当前欧盟与中国快速演进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和报告框架,以及ISSB等全球性标准,并形成以下三点主要观点:
· 提升透明度与一致性:与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应进一步提升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一致性,以增强信息的可比性与可用性,更有力地支持可持续投资决策与风险评估。
· 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中小企业在应对日益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尤其是在制定和披露转型计划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为此,与会专家呼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能力建设支持,并在监管框架上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引导。
· 区域协调与资源动员:实现不同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协同转型,对实现低碳发展目标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可通过制定转型计划、强化信息披露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引导资本合理流向。与此同时,推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密切协作,被视为保障可持续信息披露与报告体系有效落地的关键要素。
2025年将迎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中德气候伙伴关系项目将于今年秋天举办一场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为主题的中德专家对话研讨会重点聚焦于实体经济脱碳的融资机制。此次对话将进一步深化中德利益相关方在绿色金融与气候行动领域的务实合作,携手推动全球气候目标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