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会议回顾 | “金融支持亚洲发展中国家农业绿色转型”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9.04

2025年8月21日,“金融支持亚洲发展中国家农业绿色转型”研讨会在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北京绿金院,或IFS)成功举办。本研讨会基于北京绿金院开展的课题研究,聚焦除中国之外的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在推动亚洲农业绿色转型中的角色和作用开展了讨论。来自智库、高校、多边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企业以及NGO的十多位专家对课题现阶段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点评,并围绕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微信图片_20250829141538_110_69.png


北京绿金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主任马骏博士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及部分发达国家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下,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十分必要,其中支持绿色农业发展和贸易应该是重点领域之一。马骏指出,亚洲发展中国家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当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缺乏绿色农产品的买家,二是缺乏绿色金融的支持。中国在破解这两大瓶颈方面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由北京绿金院、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以及部分外部专家共同起草的课题报告分析了导致这两大瓶颈的具体因素,包括绿色农产品标准不完善且缺乏国际互认、缺乏绿色贸易机制、缺乏绿色金融政策激励机制、混合融资机制应用不足等。报告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在创造亚洲发展中国家绿色农产品需求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此外,中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区域合作,更有力地支持亚洲农业绿色转型。报告的具体建议包括: 1) 提升绿色农产品标准和农业领域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国际互认性; 2) 建立绿色贸易机制,推动亚洲地区绿色农产品贸易便利化,增加中国对东盟和南亚地区的绿色农产品采购; 3) 推动中国大中型农食企业进行全价值链的绿色转型; 4) 支持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投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当地绿色农业项目; 5) 推广支持可持续农产品贸易的绿色金融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的产品; 6) 支持用人民币融资工具来降低亚洲农业绿色转型活动的资金成本; 7) 推动亚洲自愿碳市场互联互通,开展农业碳信用合作试点。报告还展示了若干通过绿色贸易合作和绿色金融支持亚洲农业绿色转型的实际案例。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专家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并围绕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相关实践经验和观察。


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荣誉主任研究员程恩江指出,东南亚国家的农业部门具有多样性,既有出口导向型,也有内需为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细分领域要采用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如何把小农和兼业农户的生产纳入农业产业链也是当地农业转型的重点。在金融支持方面,程恩江建议中国可与国际多边机构和发展银行、影响力投资者合作带动商业银行与私人资本的投资,以及借鉴非洲和中国的经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助力中小农户的绿色转型。


世界银行亚太地区金融经济学家聂欧分享了世界银行撬动私人资本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和经验,包括提供部分风险担保、促进保险工具的运用等。他指出,亚洲地区的绿色资金缺口有时不是没有资金供给,而是国际资金在当地难以找到可投资的绿色项目;并建议未来中资金融机构可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在支持亚洲农业绿色转型方面加强合作。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庄会永结合自身技术研发和项目经验指出,农林业生产用能绿色化、农林植保机械智能化无人化机、生物液体固体高值燃料、农林业剩余物热电醇多联产及风光新能源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黄麻制品代塑、黄麻剩余物高值利用、能源和材料植物、林业碳汇等很多农林业绿色技术和产品在东南亚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而政策和金融的支持对于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具有关键作用。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基于其团队在此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有益的针对性建议,包括考虑纳入绿色金融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案例,如巴西IFACC倡议等;结合亚洲发展中国家农业绿色转型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对策建议;并强调了智库和民间社会在促进中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利益相关方知识共享、经验推广方面可发挥的重要作用。


华侨银行环球企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门董事夏语思分享了华侨银行在农业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包括与中粮国际合作落地全球首笔挂钩经SBTi认证、根据FLAG指南制定的碳减排目标的农食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以及与泰国联合集团合作落地的混合融资蓝色贷款;并指出农业数字化是解决当前小农户数据收集瓶颈的关键。


联昌国际银行(CIMB)首席可持续发展官Luanne Sieh分享了对于亚洲可持续棕榈油市场最新发展、关键挑战以及金融解决方案的见解,并指出目前东盟整体以及部分国家正在完善各自的农业可持续活动目录。借助这一时间窗口,银行在推动可持续农产品标准互认及其与可持续金融标准衔接方面可发挥促进作用,同时可抓住机遇合作发展可持续棕榈油融资业务。


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组织(RSPO)中国区负责人方立锋分享了RSPO标准应用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最新进展,指出RSPO中国成员企业数量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通过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推动中国品牌企业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加入;并建议国内的绿色金融标准可进一步细化以促进可持续农产品标准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银行新加坡分行投资银行部主管侯锐分享了农行新加坡分行制定《可持续融资框架》、《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融资框架》与《转型融资框架》的领先实践,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在农食行业的应用,同时表示各国可持续金融监管政策要求不一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分类法(Taxonomy)缺乏互通互认是银行开展可持续金融业务面临的一大挑战,希望未来可持续金融标准可以实现互认。


中金资本山东绿色发展基金高级经理宋登慧表示,尽管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机构在传统农业领域投资很少,但是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具有较大的投资潜力;同时建议课题研究中也应考虑如何避免绿色转型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例如导致对小农的土地兼并。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常务副会长黄翠芝分享了农业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创新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中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可持续转型之路获得三类创新型可持续金融工具的支持。一是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当企业完成预设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提升目标时,可享受更优惠的融资成本。二是转型金融贸易便利工具,针对进口饲料设立转型融资安排,优先支持能够减少甲烷排放的饲料与供应链方案,帮助企业在原料端实现减排并提升供应链可持续性。三是碳信用收益,通过动物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生成可核证的减排量,转化为碳信用对外出售,获得额外收入,进一步支持环保设施升级。第二个案例是巴哈马的“债务换自然”交易,通过以优惠条件置换部分主权债务,所节省的资金中有一部分被设立专款,长期用于海洋生物保护及海洋生态项目,实现减债与自然保护的双赢。


政策性银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等机构的专家也线上参加了会议和相关讨论。


微信图片_20250829141507_109_6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