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会议回顾 | 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交流会

2025.09.29

在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日益关注的背景下,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已逐步成为金融监管与市场实践的重要议题。为顺应这一趋势,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发布披露框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和管理自然相关风险提供了重要指南。该框架已在国际层面获得广泛认可,并被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纳应用。中国市场亦积极响应,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已启动TNFD试点与实践探索。


202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联合主办“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交流会”。会议邀请TNFD联合主席David Craig与国内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围绕TNFD最新进展、LEAP方法论的实践应用,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经验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国内金融机构与企业加深对TNFD框架的理解,并加快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


图片14(1).png

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交流会与会嘉宾合影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2.png


会议由北京绿金院副院长白韫雯主持。她指出,随着2022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提出“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应定期监测、评估和透明地披露其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依赖程度和影响”,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TNFD于2023年9月发布最终建议,旨在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将自然因素系统性地纳入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中。她强调,TNFD框架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工具,其中LEAP方法论作为关键实践指南尤为重要。她指出,推动TNFD框架本土化实践需注重与中国现有政策体系的协同,以确保其有效落地。今年6月,TNFD中国咨询小组正式成立,北京绿金院作为内地咨商机构,正积极推动该框架在中国市场的实践探索与能力建设。最后,她表示,期待在中国银行等大型机构引领下,更多中国金融机构能加速自然相关信息披露进程,既扎实做好本土实践,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陈继明为本次会议发表特别致辞。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3.png


马骏在致辞中分享了中国在绿色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全球正面临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三大挑战,这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也对金融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多项合作机制。例如,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研究组曾开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明确央行和监管部门在防范自然相关金融风险方面肩负重要责任;中英两国自2018年通过中英经济财金对话(EFD)等机制保持密切合作,近期设立的自然与生物多样性金融工作组及转型金融工作组,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政策协同与实践落地。在国内实践方面,中国推出《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等指导文件,助力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实践。他表示,当前中国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应通过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鼓励更多机构参与TNFD试点,同时希望上海作为绿色金融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能够为各类绿色金融实践提供政策支持与平台支撑。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4.png


陈继明在致辞中表示,推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不仅是顺应国际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他指出,TNFD框架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系统识别、报告和管理自然相关依赖与影响、风险与机遇提供科学方法,从而推动资金流向对自然有益的成果。他强调,作为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先行城市,上海在推进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实践中需关注四个重点:一是继续推动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助力更多企业将气候管理、环境风险与机遇、战略和绩效纳入披露框架;二是加快搭建信息平台,并对已完成披露的企业给予政策和金融支持;三是推动转型金融先行先试,引导企业提升信息披露能力与意愿;四是注重国际接轨与本土创新相结合,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借鉴TNFD框架探索本土化路径。他强调,上海将继续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平台支撑、多方参与”的原则,推动更多企业与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实践,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主题发言环节

在主题发言环节,来自TNFD、北京绿金院、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威海银行的发言代表,围绕TNFD框架进展、LEAP方法论介绍与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实践等核心议题,分享了专业见解与前沿成果。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5.png


TNFD联合主席David Craig指出,自然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资产,目前尚未被充分纳入企业运营与投资决策中,且现有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他强调,若不妥善管理自然相关风险,企业与金融机构将面临潜在财务风险。他介绍,TNFD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推动信息披露,更致力于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帮助其识别业务或投资组合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影响关系,引导资金流向自然向好型项目,推动商业与金融体系向可持续方向转型。同时,TNFD框架借鉴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的成熟经验,将大气、淡水、陆地与海洋纳入评估范围,并注重对社区关系的考量。截至目前,TNFD论坛已吸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家机构参与,其中亚洲市场对TNFD框架的采纳速度领先,日本与中国表现尤为积极。目前,中国已有10家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纳TNFD框架,预计未来数量将持续增长;中国银行也于2025年1月正式加入TNFD,成为第40位工作组成员。David Craig表示,TNFD已发布多份补充指南,并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等主流框架高度衔接,旨在为全球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提供统一方法,推动金融与科学界协同评估自然相关风险,共创可持续未来。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6.png


北京绿金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研究员任芳蕾围绕TNFD框架与LEAP方法论展开主题分享,并结合中资金融机构实践案例进行解读。她指出,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退化已被列为2025年全球第二大长期风险,对经济长期稳定和社会福祉构成严峻挑战。她系统介绍了TNFD框架以及LEAP方法论的四个阶段,阐释其如何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并披露自然相关依赖与影响、风险与机遇。同时,她分享了以远东宏信、威海银行和雅安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金融机构实践案例,展示它们在自然相关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与风险缓释措施方面的探索成果。最后,她总结了北京绿金院推动TNFD落地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能力建设,今年已联合多家机构举办多场高质量培训,为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夯实理论基础;二是搭建国际对话平台,推动成立“中英自然与生物多样性金融工作组”,促进中英金融机构深度交流;三是深化研究与实践,支持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推动自然风险管理与披露实践落地;四是持续跟踪国际进展,紧密跟进TNFD国际动态与中国监管政策互动,通过编译解读相关文件为市场提供参考指南。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7.png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机构业务总监Tim Skeet分享了中国银行在绿色金融及自然保护领域的实践经验。他介绍到,中国银行于2022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金融机构首笔以美元计价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也是欧洲首支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对应珍贵植物保护、自然景观生态修复、国家森林保护区、水域环境治理、生态水域环境修复、生态水网建设、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的项目,融资总额约28亿元人民币。该债券严格遵循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绿色债券原则,设立专用账本保障资金专用,并由第三方提供独立验证,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保障。截至2024年底,中国银行境内外绿色债券承销均居中资银行前列。同时,他表示,中国银行引领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建设进程,通过助力TNFD LEAP等国际方法论与框架的能力建设,为全球统一的自然风险评估与信息披露体系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中国银行将持续在全球平台发挥引领作用,携手监管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8.png


威海银行绿色金融部李佳林表示,作为山东省首家将绿色金融提升至全行战略的城商行,威海银行近年来持续优化治理架构。他指出,威海银行深刻认识到海洋、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对经济运行的支撑作用及其潜在风险。目前,威海银行依托TNFD框架及LEAP方法论,对运营和投融资组合开展了系统性评估,初步识别出多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与潜在机遇,并在山东、天津等重点区域推进水资源压力与生态敏感性分析。他强调,威海银行围绕TNFD四大支柱,从以下方面推进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在治理层面,2024年设立绿色金融部,由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并将相关议题纳入董事会战略审议中;在战略层面,通过绿色授信政策引导分支机构优先支持生态友好型项目;在风险与机遇管理层面,明确“定价自然、投资修复、规避风险”的发展路径;在指标与目标层面,建立符合TNFD的量化体系,为目标设定与绩效管理奠定基础。他表示,未来,威海银行将持续完善自然风险管理,深化蓝色金融与自然资本探索,携手各方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交流与讨论环节

在交流与讨论环节,来自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多家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专家代表聚焦自然相关信息披露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9.png


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杨金栋指出,中文版TNFD框架内容多由英文翻译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机构的理解与应用门槛,因此应使用更加“中国化”的语言对框架进行解读,并辅以本土化案例加以引导。随后,他总结了实践面临的四方面挑战:一是认知层面,机构对自然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二是标准层面,目前缺乏统一指引,同时中小机构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三是监管层面,自然风险尚未纳入系统性风险监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足;四是数据层面,风险评估所需的基础数据较为薄弱。最后,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参考TNFD,加速建设适合中国国情并与现有标准协同的披露制度;二是完善监管政策,将自然风险逐步纳入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三是强化专业培训,提升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四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披露质量较高的机构给予政策支持;五是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风险评估提供支撑。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10.png

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副行长马珂表示,正积极推动雅安农商银行开展其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编制工作。她强调,该工作对雅安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有助于保护本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二是与雅安以“生物多样性金融”为特色的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高度契合。目前,雅安已出台《雅安市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实施方案》,并参与人民银行四川省牵头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编制及试用。她指出,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实践工作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披露能力不足,地方法人银行及利益相关方对TNFD框架理解不深、工具不熟悉;二是数据获取挑战,自然数据分散在各部门,协调成本高,影响自然相关风险评估效率。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由金融管理部门牵头加强能力建设培训;二是推动以地方为单位建立自然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三是研究出台针对地方中小银行的披露实施细则,提供可参考的模板与案例。最后,她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动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在地方层面有效落地。


/uploads/image/2025/09/29/图片11.png


吉利控股集团ESG专家潘慧超表示,在国内外监管趋严、出海合规需求等多重驱动下,包括吉利在内的非金融机构也已逐步认识到开展自然相关风险评估与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结合TNFD LEAP等方法论要求逐步推进企业的管理及披露水平。她指出,企业在推进自然相关信息披露过程中可能面临包括认知普及存在难度、缺乏成熟的自然数据与评估工具作为支撑等种种挑战,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数据库与经验资料开放共享,助力企业提升自然相关信息披露质量与管理实效。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代表分享了上交所近年来在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进展及在生物多样性指数方面的产品创新,以引导资金关注企业自然相关表现。


本次会议通过深度的研讨交流、案例分享与跨界对话,为各方理解并实践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凝聚了推动TNFD框架本土化实践的广泛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强化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是防范金融风险、引导资金投向自然向好领域的关键举措,未来需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支持生物多样性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