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RCEP与绿色贸易课题组》研讨会在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或“IFS”)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基于北京绿金院联合北京大学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共同开展的《RCEP与绿色贸易》研究课题的初步成果,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推动建立“绿色自由贸易机制”的可行性展开深入探讨。
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课题组核心成员、国际组织、高校及多边开发银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课题组就推进绿色贸易的意义、绿色贸易机制的历史演进、绿色贸易对RCEP成员国的经济影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构建区域合作机制的具体步骤等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并就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前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本课题聚焦于RCEP框架下构建绿色自由贸易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策价值。自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全球经济形势与气候治理架构均发生深刻变化,给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路径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RCEP作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十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个成员国(不包括美国与欧盟国家),具备在区域层面探索绿色贸易规则创新与合作机制的巨大潜力。
马骏指出,推动RCEP成员在绿色低碳产品与服务领域,逐步降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不仅有助于鼓励成员国扩大绿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出口,还能促进绿色技术的合作与转让,推动跨境绿色投资,进而在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双赢。他强调,这不仅是气候治理的需要,更是应对全球经济碎片化趋势、重建区域合作信心的重要抓手。
他介绍,自课题组于2024年11月成立以来,已在北京、香港等地举办多场内部研讨与圆桌会议,邀请了来自智库、高校、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领域的数十位各国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与研究框架。本次会议是对前期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和评估,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指引与交流平台。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在绿色贸易规则设计、非关税壁垒的案例以及绿色产业链合作模式方面深入研究,期待为RCEP框架下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在子课题汇报环节,北京绿金院院办研究员黄磊珂作题为《现有绿色贸易机制的演进及局限与RCEP的优势》的报告。黄磊珂梳理了当前主要绿色贸易机制的发展情况,包括APEC绿色清单、OECD与WTO下的多边机制,以及新西兰—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双边自贸协定中涉及绿色内容的探索。尽管自2012年以来已有近十个相关机制建立,但总体成效有限,进展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谈判方政策立场反复,影响多边进程;二是绿色产品清单范围过窄,无法覆盖真实市场需求;三是非关税措施未被系统纳入;四是大多数机制忽视了绿色跨境投资的作用,导致实际收益难以覆盖谈判所需的政治与行政成本。课题组认为, RCEP具备推动区域绿色自由贸易的独特优势。一方面,RCEP成员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已有稳定共识,且区域内发展阶段多元、经济结构高度互补,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广阔;另一方面,大多数成员国已将绿色转型纳入发展战略,并积累了将环境议题纳入贸易协定的双边合作经验。同时,RCEP协定本身也为未来条款的扩展预留空间,为构建区域绿色贸易规则体系提供了良好制度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杨军教授围绕GTAP模型模拟研究内容进行了汇报。他介绍,课题组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应用方面已有长期积累,在本课题中进一步针对绿色贸易的特点进行了数据库细化与结构调整,以更精准地刻画绿色与低碳产品在区域贸易体系中的经济影响。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作为国际主流的CGE模型框架,广泛应用于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模拟评估,特别适合用于分析多边合作机制下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在情景设定方面,课题组围绕绿色/低碳产品与服务,设计了涵盖不同程度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削减的多组政策模拟情景,并结合RCEP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进行了参数调整。模拟结果显示,推动绿色贸易自由化将在整体上带动RCEP区域GDP实现正向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受益更为显著,进一步体现了绿色贸易机制在提升区域经济融合水平、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围绕“RCEP框架下非关税贸易壁垒降低与绿色自由贸易——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进行了专题汇报。她指出,课题组在前期对农业、钢铁、电池等多个产业进行了调研与对比分析,最终选定电动汽车产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课题组基于2023年最新文献与国际数据库测算发现,当前RCEP区域内汽车行业的加权平均关税整体偏低,而非关税壁垒所对应的等价关税税率则高出数倍,显示出非关税措施已成为制约区域绿色汽车贸易自由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些非关税壁垒包括技术标准不统一、认证程序复杂、碳足迹信息披露不足、原产地规则不明确等问题。
课题组建议,RCEP成员国可在现有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汽车产品的标准共识与通关便利化安排,并提出可分阶段推进的设想:第一阶段,各国可借鉴RCEP已有经验,制定涵盖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绿色产品清单;第二阶段,结合碳中和战略进程,逐步对电动车、电池等核心产品引入强制性碳足迹合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于符合绿色认定标准的产品,可探索实施更加便捷的清关流程、简化的原产地证明机制,甚至给予更快的降税安排及更低的税费优惠,以激励区域内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与升级。
在子课题汇报结束后,来自课题组外的多位专家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点评与讨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司司长唐丁丁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课题组选题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价值。他指出,当前全球绿色贸易规则体系尚处于初步建构阶段,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具备在区域层面探索绿色贸易机制创新的独特制度空间与现实紧迫性。课题组的研究有望为中国参与绿色贸易规则制定、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他建议下一阶段研究可进一步聚焦关键矿产(如锂、钴等战略资源)、农产品(尤其是棕榈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显著环境外部性的领域,围绕“绿色清单”的边界界定、认证标准、环境信息披露等机制开展更深入探索,以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并增强成员国政策对接能力。
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组织(RSPO)中国区负责人方立锋则结合RSPO的具体实践,介绍了可持续棕榈油在中国的市场推广路径、主要挑战与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他介绍了RSPO在推动企业采购政策、标准认证、消费者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强调,目前中国在可持续农产品标准、市场认可度及政策支持方面仍存在空白,希望RCEP平台可以成为推动区域性可持续农产品标准协调与互认的重要抓手。他建议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考虑将棕榈油等农产品纳入绿色贸易清单,并探索相关的原产地认定与认证机制。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周正韵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财大绿金院已围绕RCEP区域内的棕榈油、关键矿产等重点产品开展多项绿色贸易相关研究,并持续关注国际前沿机制对区域政策设计的借鉴意义。她特别提到,由哥斯达黎加、冰岛、新西兰和瑞士共同发起的《气候变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协定》(ACCTS)是全球首个系统整合气候变化、贸易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区域性协定,在绿色产品清单构建、非关税措施协调、环境条款嵌入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制度创新性与实践可行性,对RCEP未来绿色贸易规则的探索与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会议认为,RCEP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具有推进绿色贸易机制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潜力。下一阶段,课题组将继续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模型分析,并围绕关键矿产、电池、农产品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区域内绿色标准的互认、绿色投资便利化等重点议题,深化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推动绿色贸易在RCEP框架下从理念走向机制、从共识走向落地。课题组还将积极参与国合会关于绿色贸易的研究,推动在政策层面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