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中德可持续系列研讨会—金融支持零碳园区建设”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中德金融经济中心(SGC)以及江苏省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气候伙伴关系”项目框架下支持开展的中德可持续金融专家对话系列研讨会的第五场活动。该项目由GIZ代表德国外交部气候政策司负责执行,由国际气候倡议(IKI)资助。同时,本次活动得到了GIZ中德能源合作领域项目组的支持。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德双方在可持续金融与绿色产业转型领域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德两国政府部门、地方园区、国际组织、金融机构、智库、产业协会及企业的80余位代表,共同围绕金融机制如何助力产业园区低碳转型与零碳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强化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并加速推动创新性投融资工具落地实践,对于实现园区乃至更广泛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致辞

图1:专家致欢迎词
(左上:Bianca Fluck女士,右上:马骏博士,左下:Horst Löchel教授,右下:祁岚女士)
会议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东亚区气候部门主任祁岚女士主持。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处代表Bianca Fluck女士、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博士(视频)以及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中德金融经济中心(SGC)联合主席Horst Löchel教授(线上)分别发表欢迎致辞。他们一致强调,应继续深化中德在可持续金融与绿色产业转型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政策研究、金融创新及园区实践方面的优势,共同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Bianca Fluck女士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是《巴黎协定》缔约十周年,也是国际低碳转型合作深化的重要里程碑。她强调,工业园区是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更是政策、技术与金融的交汇点。借鉴德国在气候中和城区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创新融资机制、完善治理体系以及促进多方参与,是打造可复制、可投资低碳模式的关键所在。这些经验为中德双方在工业脱碳领域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骏博士强调,可持续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去碳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北京绿金院发起的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北京绿金院成立至今发起和参与了百余项绿色金融相关研究项目,涵盖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分类目录推广与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私营资本更积极地参与低碳投资。他强调,建立透明、规范、可操作的投融资机制,辅以系统性的能力建设计划,是将可持续承诺转化为可投资项目、推动实体经济实现实质性绿色转型的核心所在。
Horst Löchel教授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4年创下新高,凸显了采取具体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他重申,可持续金融是引导资本流向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Löchel教授表示,将在中德金融经济中心(SGC)框架下继续深化中德气候合作,通过持续对话与联合示范项目,将金融创新与气候行动紧密结合,切实推动产业体系向低碳和可持续方向转型。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家节能中心代表参加并发言、人民银行研究局市场处杨娉处长以及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国际咨询服务部主管Eugen Doce先生分别围绕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转型金融与创新型去风险低碳投资等主题分享了观点与实践经验。

图2:主旨演讲(左图:杨娉处长,右图:Eugen Doce先生)
杨娉处长指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日益完善,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统一的标准体系、准确可比的可持续信息披露、灵敏的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市场公信力与稳定性。
Eugen Doce先生分享了德国在工业竞争力与去碳化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实践经验,并介绍了“碳差价合约(CCfD)”在弥补高排放行业(如化工、钢铁、玻璃)低碳转型额外成本、引导资本投入能源与产业转型项目,从而为长期低碳投资提供确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他介绍,作为《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发行绿色主权债券支持绿色公共预算支出,同时提高了绿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与透明度,为欧盟打造了一支绿色债券收益率曲线。他指出,通过直接激励、市场化碳定价和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政府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加速低碳产业转型。
圆桌讨论
在两轮圆桌讨论环节,嘉宾还分别就“零碳园区转型机制与案例”“能源转型融资:行业转型路径与碳抵消”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GIZ)东亚区能源部门主任尹玉霞主持第一个圆桌研讨环节“零碳园区转型机制与案例”。与会嘉宾以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低碳和绿色转型领域的成果、经验和未来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为实践案例展开研讨。从零碳园区建设的标准、认证、技术解决方案、园区零碳服务产业以及如何与金融机制衔接几个视角出发,嘉宾们一致强调,实现园区碳中和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协作,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数字化能碳管理、循环资源利用和创新商业模式。
来自太仓中德合作办公室的段月强主任介绍了园区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清洁交通及资源循环管理方面的探索与经验。他指出,尽管园区拥有较高的产业集中性、园区企业碳减排意识较强,但缺乏统一标准与系统规划仍影响整体成效。基于此,段主任强调了系统性规划、企业协调合作、能碳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徐秉声先生介绍了所属机构正牵头编制的零碳园区“6+1”标准主体框架,涵盖能源、交通、建筑、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与数据平台等领域。他强调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相关领域的努力,包括建立园区建设、评估和监测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以及其在协调国内外标准,确保碳排放核算的高质量数据的重要性。
来自TÜV莱茵的丁政凯先生分享了从低碳经济、资源与能源、生态环境、气候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及低碳管理等维度展开的园区评估经验。他指出,整合多个技术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工业工艺流程、建立资源循环流程以及部署园区级数字化工具对于切实实现碳减排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园区的运营质量则将决定其长期绩效。
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集团的崔佳宁先生介绍了集团在能源监测、碳追踪和运营优化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他阐述了软件平台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覆盖发电、配电、储能和用电等多个环节,并重点介绍了旨在降低工业园区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门槛的融资租赁方案。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张军涛先生强调了零碳服务产业与金融机制对园区转型的支撑作用,分享了碳中和资金与产业生态平台建设的经验,认为技术、咨询与金融服务的协同是推动园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零碳园区建设不仅需要先进技术与标准,更需要多方合作、金融支持与持续运营管理。通过战略规划、标准化体系与服务型产业的融合,园区可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第二个圆桌讨论环节“能源转型融资:行业转型路径与碳抵消”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程琳主持。来自国内外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自愿碳市场机构及多边开发银行的嘉宾,深入探讨了多元化融资机制如何助力能源转型、促进行业去碳化并推动碳市场发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转型金融需兼顾创新与市场公信力,政策与市场机制应协同发力,为可持续投资计划提供商业可行性。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Kamran Khan先生指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需大规模调动私人资本。政府应通过政策信号与监管激励,构建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同时确保碳信用定价透明、结构可靠,以增强市场信任与投资者信心。
中金公司的程达明先生介绍了中国绿色与转型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分享了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及绿色资产证券化(ABS)等创新工具盘活高质量绿色资产的成功案例,强调政策对齐与信用评级在吸引机构投资者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绿色交易所的綦久竑先生阐述了推动园区去碳化的四大支柱:政策信号、价格信号、技术支柱与金融支柱,并介绍了交易所重点建设的服务绿色技术创新转化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旨在加强资产筛选与反漂绿努力的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指出完善的碳市场体系与信息披露机制将为碳定价和碳抵消提供有力支撑。他探讨了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的互补衔接作用,同时表示最近两办关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建立更加高效、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制定了路线图,鼓励各方机构积极参与CCER交易。
来自华夏银行的彭凌女士分享了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项目”的融资经验。她介绍,该项目通过人民币长期贷款覆盖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低碳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及碳捕集技术等七大领域,并在贷款中嵌入绩效指标与技术支持,确保使信贷条款与可量化的脱碳成果保持一致,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亚洲开发银行(ADB)的Stefan Rau先生介绍了ADB在城市与工业转型融资中的实践。他概述了亚行在提供主权和非主权融资以及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方面的综合角色,列举了成功的多年期举措,这些举措将政策性贷款与项目融资相结合,以实现环境效益。他指出,多边开发银行应优先考虑能够降低成本并调动私人投资的示范项目,并指出数字平台和循环经济方法是实现可扩展的园区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
嘉宾们一致认为,能源转型与碳抵消融资既需创新性,也需公信力。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绿色REITs、混合融资等)将在弥补投资缺口、支持产业园区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图3:总结致辞 Janto Hess博士
在总结致辞环节,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气候伙伴关系项目主任Janto Hess博士对所有合作伙伴与同事们的紧密协作表示感谢,并指出,正是这种通力合作构成了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的重要基础。他强调,中德可持续系列研讨会有效汇聚了金融、能源与工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产业园区在推动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绿色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与新型融资方案,此类合作展示了将工业增长与气候目标有机结合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