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活动-回顾

活动回顾 | 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闭门研讨会

2023.12.21

2023年12月21日下午,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北京绿金院”)和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研”)共同主办的“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闭门研讨会在线下顺利召开。来自政府智库、国际机构、上市银行、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共同探讨中国强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实践与发展展望。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金融系统稳定性带来系统性风险。今年12月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会议(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通过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运作机制,并围绕能源转型、气候适应等做出安排,持续推进公正能源转型,大会外各国和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发起多项气候、自然保护、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等良好倡议。这些多边治理和倡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政治势头与转型信号。同时,大会也提出,适应资金缺口约为2000多亿到4000亿,清洁能源转型资金缺口约为4.3万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到5万亿元。引导资金加速流向温室气体低排放和具有气候韧性的领域,是落实各国自主贡献以及《协定》三大长期目标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强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是识别与管理气候风险、促进气候友好投融资的基石,是监管者、投资者、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市场各方的共同诉求,也是助力全球经济去碳化与韧性,实现资本市场双向互通的重要举措。全球范围内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政策与国际标准逐步趋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国际投资者、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的采纳。

 

本次会议聚焦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以及中国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在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与挑战,共同探索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助力金融支持气候目标的落实。会议还发布北京绿金院和绿研共同撰写的《助力金融机构开展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的中文报告及英文简报,报告梳理了全球与中国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动态与部分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良好实践,为中国金融部门强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提供建议与参考。


52909fbf600bb2a492eb3277d3a83f54.png


点击图片跳转页面 - 获取报告全文


本次研讨会邀请来自监管机构、政府智库与国际机构的专家介绍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国内外政策趋势,来自金融机构与公司的嘉宾分享其机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本篇撷取研讨会致辞分享与圆桌论坛的精华总结共享,欢迎大家与我们交流探讨。


e037497d53de12d645dde98b13eeae44.jpgbb921cad5f319fbb64c382b50db00702.jpg

来源: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摄


致辞: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环境信息披露

本环节邀请到五位来自监管机构、政府智库与国际机构的专家,分享国内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趋势。


主持人

郭虹宇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


致辞

马 骏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通过对COP28最新进展的介绍,强调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与挑战:阿联酋COP28大会在能源转型领域,达成了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是2022年的3倍,以及能效提升速度预计从每年2%提升到4%的两大重要共识;大会期间边会的讨论也聚焦在绿色金融标准界定的趋同化、可持续金融披露准则如何落地、转型金融的市场实践等议题。这些议题的落地推进都建立在气候相关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和可信性的基础上,从而帮助各经济主体降低融资成本,加速其绿色低碳的转型进程。目前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有两大推动力,一是监管层面,我们已经看到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承诺开展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为基础的信息披露要求,中国未来预计也会落地较为明确信息披露相关要求,即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将逐渐从自愿性向强制性要求发展,尤其对于大型上市公司及金融企业;二是转型金融对气候相关数据提出了要求,煤电、钢铁、水泥、铝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低碳转型所需的碳排放数据,未来短、中、长期的减碳目标设定等都需要数据支撑。现阶段强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难点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的披露,二是金融机构的量化分析能力有待提升,如气候相关的风险分析,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三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应设定低碳转型的短、中、长期减排计划。


冷 冰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理事


对于国内外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关键:一是披露的重点。披露是要建立一套公平的交易和制度设计,形成类似财务报表一般的可比性机制。如此才能形成一套稳定的融资机制,该机制本质上是合理的杠杆,通过一系列共同政策安排,用有限的公共部门资金撬动海量私人部门资金。二是披露的实质。ISSB所需要的披露是服务于资本市场,尤其是投资者的,其中主要包括大型公众公司的外部投资者。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形成企业权益的均衡价格,披露可以推动形成价格过程中拥有可靠的方式来评估可持续绩效。其中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方面是信号传导,如何通过更广泛的资本可获得性、更低廉的资金成本、更强的财务状况所带来的对上下游的溢价能力,使资金从投资方传导到融资方。另一方面是“披露”概念的一致性,各监管部门的披露定义及范围可能不一致,其本质应该是一套基础体系,在其上可以融合各种绿色金融元素。其强制性监管是必须的,可比性、可鉴证性和可强制实施性缺一不可。三是建立起可持续、可靠的数据生成体系。披露标准只是这套庞大的市场化融资体系的一部分,还应当关注包含碳计量标准、情景分析等。


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的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环境信披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信息披露是国际通行的、重要的工具手段,国际上对环境信披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较为明晰,如美国采取立法为基推进的方式,稳步有序推进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中国在较早时期开展信息公开工作,近两年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碳信息披露方面亟待体系化建设,对重点领域数据信息提出要求。生物多样性为主的自然相关信披方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与WWF等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已开展相关试点探索,在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的推广、ESG相关框架探索与共识性标准规范、基准问题以及机构能力建设方面取得进展。纵观过去二十年中国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三个阶段,现阶段中国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发展在鼓励性政策、地方和企业行动层面有了一些基础,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中国面临的关键挑战,第一,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和质量等还有较大发挥空间;第二,环境信息涉及要素多、内容广、专业性强,监管部门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监管有待加强;第三,环境信息披露的评价评级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对于下一步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重点方向,坚持“落实责任、依法披露”,“问题导向、健全制度”,“突出重点、强化监督”原则,努力在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架构。这需要继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激励和引导,重视发挥第三方作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提高信披效率和质量,加强自愿信披方面的引导。同时,加强监督联动鼓励纳入更多相关方进入制度范围,推动平台建设,促进国际合作,形成共识性、规范性、统一性的融合发展,并加强国际合作与宣传展示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史 祎

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在绿色债券领域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实践方面: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市场规模快速发展,主管部门、交易场所和绿色组织陆续出台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进一步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要求发起人在发行前募集说明书披露债券的绿色标签情况。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原则也将信息披露作为绿色债券的四项核心要素之一,强调了量化披露环境效益的重要性。除了一般性披露要求外,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关注的核心是募集资金所投项目对环境产生的正外部性,即环境效益。具体到气候相关的环境效益信息,绿色金融产品通常关注的重点是碳减排量。碳减排量指标也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环境目标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政策工具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目前的挑战是相关信息散见于信披文件的非结构化数据,指标名称缺乏统一标准,为环境效益统计与可比性带来困难。为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中央结算公司正牵头起草《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金融行业标准》,通过构建全面反映各类环境目标的环境效益指标体系,提炼出降碳、减污、扩绿、资源综合利用等六大类43个环境效益指标,便利发行人披露与投资人应用。现阶段标准送审稿已经报送等待批准后正式发布。另一方面,地方也通过地方标准探索将指标体系的应用拓展到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环境效益披露,如深圳市已正式发布了地方标准。此外,为提供数据支撑,已推出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场品种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为金融机构和资管产品披露其自身投融资环境效益提供一个便利可靠的数据来源与量化参考。


ad306c76a6e548c3d91190848ef7c79f.jpg

来源: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摄


报告发布:《助力金融机构开展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

张 芳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芳对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共同撰写的报告《助力金融机构开展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进行发布。报告从政策与实践两方面对全球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助力中国强化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特别是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对于监管机构引导上市银行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表现:1)适时推进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向强制性披露发展;2)建立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模板;3)推动支持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专业工具创新;4)引导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对于上市银行不断提高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能力:1)从战略和治理层面重视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工作;2)加快建立分重点、多层次的碳核算体系路径;3)强化绿色金融科技在气候与信息披露的应用;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圆桌论坛:中国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气候相关环境披露实践及挑战


本环节邀请到九位来自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的专家,共同就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与挑战展开讨论,涵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经验,以及如何应对ISSB准则下的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两方面议题。


主持人

殷 红 

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圆桌讨论

李新桢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绿色金融研究处研究员


李新桢对农业银行在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领域的实践、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介绍。实践方面:主要参考央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引入第三方鉴证,聚焦绿色金融的业务发展、治理、目标与制度建设;定期开展社会责任报告/绿色金融发展报告,并通过官网与全媒体多渠道公开的气候信息披露协同机制。具体而言,治理架构层面,成立董事会、高管层和专业部门三层的管理架构;战略规划层面,将绿色金融作为三大战略之一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碳足迹管理,对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范围二数据进行披露;以气候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层面,一方面,披露气候风险对金融资产的潜在影响,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纳入经济资本计量政策,开展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另一方面,探索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在年度评级政策中增加环境与气候风险相关政策内容;在指标与目标层面,在披露过程中,对照ISSB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披露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制度体系与交流合作等关键信息。挑战方面:一是属地监管要求的差异对于集团化经营、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挑战较高;二是ISSB标准要求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较为严格,对金融机构相关能力要求提升;三是建立可持续报表和财务报表的共济关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现阶段商业银行对于企业客户数据的可获得性低、缺乏明确的碳核算方法、缺少气候风险模型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方面会制约中资银行的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发展。对于未来发展的建议:金融机构亟需着手储备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能力。一方面,可以对照ISSB的准则要求加强碳核算建设,采用分步骤、分行业逐步推进探索碳核算的内部流程和核算办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提高可持续披露信息的能力,设计符合自身可持续信息收集、报送和披露流程的数字化工具,推进自身的运营和投融资碳排放的数据化、可视化,提高可持续信息的管理能力。


彭 凌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


彭凌分享了华夏银行在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实践中的心得。对于华夏银行的实践。一是正在基于集团碳排放数据编制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与路线图;二是逐年完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制的披露;三是系统性地分版块披露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的亮点和创新;四是从2021年起增加生物多样性板块;五是增强对环境气候风险的量化,根据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结果开展较为详尽的披露。对于投融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难点,华夏银行探索通过物联网设备抓取用能数据进行碳核算,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计算,对高碳行业进行碳排放测算等多元化核算方式,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增加公众对环境信息的了解。挑战方面:一是如何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将相关战略层层落实;二是金融机构相关能力建设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关于气候物理风险的压力测试、现有模型的标准化与精确度不足、碳数据获取困难等。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国家层面尚需更高的顶层设计来评估先期控排企业的影响;二是稳步推进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建立与完善,将ISSB准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是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加强与监管部门、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在碳核算标准上的交流,协作并进。


梁 刚   

中国石油综合管理部副总经济师公司证券事务代表


梁刚从实践和挑战两方面对中国石油的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介绍。经验方面:中国石油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公司绿色低碳目标和提升公司价值和品牌的高度认识ESG工作,认识到节能减排对于能源企业至关重要,能源企业的低碳转型过程更要强调安全环保,从提升治理架构、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参考国际标准、拓展碳排放披露范围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而言,一是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制定ESG工作提升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清洁低碳替代 - 清洁能源战略接替 - 绿色转型”的三步走路线图,系统提升ESG制度建设。二是推动新能源产能建设发展,立足区域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三是发展天然气能源,使其成为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桥梁。挑战方面:一是国际主流标准如何与中国国情及中资上市公司更好地结合,现阶段企业实践中存在无法识别自愿性标准重点的困难;二是作为跨区域的上市公司,在接受监管时面临多地区、多标准带来的差异化监管问题,在统筹不同区域监管规则上面临挑战。


高 博

中国建筑集团董事会办公室高级经理


高博从战略、治理、风险管理与指标和目标分享了中国建筑集团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实践、挑战和建议。在战略层面,为回应投资者及社会对气候与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强烈要求,中国建筑集团已将ESG工作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在治理层面,在ESG工作中构建了涵盖治理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三层治理架构,将ESG职责融入公司章程,将ESG与公司战略目标相融合,形成集团ESG工作方案与路线图;在风险管理层面,识别和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在指标和目标层面,在遵循国资委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参考TCFD建议框架、标普道琼斯指数等国际通行标准,初步搭建符合行业和公司实际的ESG指标体系,将气候变化作为环境维度的六大ESG主题之一;在实践层面,坚持绿色建造技术创新,健全环保体系建设并修订环保管理体系相关规定,建立碳排放数据库和统计监测平台,指导制定有关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的标准,并启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工程,推进碳排查有关工作。同时,集团上市子公司也在气候风险评估、有机资源回收等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未来发展建议方面:一是建议监管部门在协作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增强ESG相关披露口径的一致性与标准化,二是建议给予报告编制人员在安全港原则与双重重要性原则等方面一定范围内的免责条款,三是建议行业专家与社会组织发挥更多引领示范作用。


贾志影  

晋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


贾志影分享了晋商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中战略、制度体系、风险管理、产品服务的相关实践,该实践主要参考国家与地区的政策指南与TCFD建议框架。相应挑战则主要包括能耗数据、可操作性阶段目标的缺乏等。在未来工作中,晋商银行将结合ISSB准则,在提升数据捕获能力,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祁嫣然

光大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


祁嫣然结合光大证券的研究经验,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指标与目标四个方层面对中国企业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中资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面临顶层框架制度有所欠缺,气候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净零目标缺乏,综合性披露、数据的量化与可验证性不足,绝对或者强度碳减排目标、范围三碳排放信息披露较少,供应链影响力有待提升,以及创新与科技应用手段需要增强等挑战。对于监管政策标准层面,企业在接受监管时面临的困境则包括多地区、多标准带来的差异化监管,ISSB的高标准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带来的成本负担(如技术与人才层面的需求),以及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在这方面,祁嫣然表示中国的可持续披露体系可以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为基础,在借鉴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融入扶贫济困、乡村振兴相关内容。


朱 伶

东鹏控股质量版块体系管理部负责人


朱伶表示东鹏控股在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中主要参考GRI、TCFD等国际通用标准,并对企业在气候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环境信息披露实践进行了分享。东鹏控股通过加强能源结构转型,改革工艺技术,加强产品创新,布局物流属地化以降低运输排放等方式积极开展企业能源转型行动。面临的挑战包括在范围三披露边界不一致,碳价统计方式存在地域差异,缺乏技术转型的政策支持,不同证券交易所披露要求不统一且不具体等。


曹开虎

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曹开虎从研究层面分享了对于中资企业开展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实践的观察分析。首先,能源企业的ESG报告披露中存在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目前企业多从利于宣传的角度进行;其次,企业开展低碳转型需要更多来自监管部门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即相关激励政策;最后,考虑到清洁能源成本高的问题,能源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国家强制性制度的约束。


殷 红 

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人殷红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对中国的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发展保持乐观并提出更多期待。现阶段,各相关部委正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与规划,推动中资企业向着碳中和碳达峰迈进,部分企业与金融机构已形成示范效应。在监管方面,中国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披露指南与自上而下的统计标准非常必要,并在进一步开展环境效益测算标准等方面的探索;在金融机构层面,各金融机构在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方面不断开展深入实践,且披露的完整性、与国际标准的连通性等方面也表现良好。同时,部分银行已开始范围三、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等方面的探索;在企业方面,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卓著,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从治理、机制、产品、生产方式等方面积极全面地推进企业低碳转型。


中国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且发展较快。与会嘉宾达成共识,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目标引领下,未来强化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已成为趋势。今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实践互促共进的交流,在政策指引、金融机构能力建设和数据以及第三方服务方面,逐步为上市金融机构与企业在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项目层面气候绩效评估、以及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实践提供引导与激励,促进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和具有气候韧性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