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 研究报告

可持续信息披露系列研究—气候治理与公司领导力

2025.05.21

/uploads/image/2025/05/21/可持续信息披露系列研究—气候治理与公司领导力_00.jpg


报告名称:可持续信息披露系列研究—气候治理与公司领导力

发布时间:2025年5月


下载图标.png


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ISSB)于 2023 年正式发布首批两份可持续信息信息准则,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统一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内市场参与者则在 2024 年迎来了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元年,财政部宣布将以 ISSB 准则为基础制定符合中国国情且能彰显中国特色的统一准则体系,国内交易所也出台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指引,并纳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披露议题内容,未来国内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将有更为明确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参考。

前期,我们已经对国内外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接下来将开展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系列专题研究,本报告结合国内外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对企业提升ESG治理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后续我们将继续发布范围三数据碳排放治理、气候风险评估分析等系列研究,敬请关注。

 

一、ESG披露框架:明确标准与要求

(一)国际视角:ISSB的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

2023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公布的首套全球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内容框架参考了TCFD,在企业ESG风险与机遇评估中建议采用SASB,生物多样性及水资源相关披露参考CDSB。ISSB对治理的披露要求细致,企业需设置专门的ESG及气候风险治理机构,明确其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职责,包括治理机构设置情况、高管监督能力、定期报告机制、战略决策权衡、应对目标设定与考核以及与高管薪酬挂钩机制等。同时,在温室气体核算上,虽强调披露三种范畴数据并建议采用GHG Protocol方法,但给予企业一定操作空间,如可根据市场监管或交易所要求选择计算方法,且在特定情况下无需提供定量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压力。

 

(二)本土实践: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的可持续报告要求

2024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报告信息披露指引,要求部分特定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并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指引围绕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个核心内容,对拟披露议题进行分析和披露,以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行动。同时,设置了过渡期和缓释措施,如强制披露公司的报告时间、首个报告期及定量披露难度大时的处理方式等。在治理方面,要求公司构建完善的ESG治理框架,披露负责ESG监督的机构情况、成员能力、风险报告机制、监督职责及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等。该指引与IFRS S1较为相似,但对气候风险披露更本土化,如对气候情景分析方法评估气候适应性的披露要求更灵活,尤其关注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且在“战略和决策”部分对企业应对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转型计划等披露要求丰富。

 

二、头部企业气候风险治理实践:借鉴与启示

(一)国内新能源领军企业的气候治理实践:以天齐锂业为例

天齐锂业构建了完善的ESG治理体系,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ESG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负责具体事务,各层级协同参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公司将ESG相关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参照TCFD识别评估气候风险,并将气候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运营,如项目设计和产线优化优先考虑环保要求。此外,前瞻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建立ESG绩效挂钩考核体系,定期披露气候相关财务影响信息,在多个层面落实标准要求,为行业树立典范。

(二)国际化工巨头的气候风险管理:以美国雅保为例

雅保的ESG及气候风险治理体系完善,行政管理层面分工明确,各委员会各司其职。支持TCFD建议,与第三方顾问合作进行情景分析确定气候热点,评估风险机遇。2022年引入首席风险官角色,负责ERM项目,将结果整合到公司规划中,提升气候风险治理能力。

(三)案例总结

两家企业共性明显,都建立清晰治理架构,制定战略目标和权责定位,运用情景分析识别管理风险,融入企业文化与日常运营,纳入绩效考核。差异在于雅保高管团队设置和情景分析更国际化,披露更全面;天齐锂业治理措施更贴合本土企业实际,更具借鉴性。

 

三、企业策略与注意事项: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一)完善治理架构,强化气候风险管理

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气候委员会,由董事与高管参与,制定治理目标,审查气候信息披露。同时,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战略决策,引入ESG绩效考评指标,将气候目标与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挂钩,确保气候绩效与高管利益关联。

(二)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全面培训计划,组织活动提升全员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培养复合型人才,纳入职业发展能力要求。设立激励性 KPI 和气候创新奖项机制,由ESG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监督,CEO推动气候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参与度。

(三)促进跨界合作,加强气候韧性

积极参与行业联盟和政府倡议,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合作获取知识工具。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定期披露进展,保持透明度,量化风险,鼓励跨部门合作,整合资源应对挑战,赋能主营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