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衰退的背景下,企业与金融机构正逐渐认识到自身在引导资本从“损害自然”转向“修复自然”过程中所需要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一共识的深化,与近年来国际与国内层面的政策驱动密不可分:以2022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起点,国际社会明确提出跨国企业与金融机构应披露其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与影响;随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纳入顶层设计,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了实践方向;而近期人民银行发布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稿)》,在推动金融机构识别和支持生物多样性友好项目的同时,也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
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参照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建议及其LEAP方法论,协助多家商业银行开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研究与实践。目前,威海银行作为国内首家系统性披露自然相关信息的商业银行,已于10月14日正式发布《2024年威海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1。雅安农商银行作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代表,亦开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研究,并于10月29日发布《2024年雅安农商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2。
1.威海银行. (2025). 2024威海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TNFD)报告[EB/OL].
https://www.whccb.com/whccb/2025-10/14/ed73483dfb71467dada45ee1433bbe27/2025101708513531945.pdf.
2.雅安农商银行. (2025). 雅安农商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TNFD)报告 [EB/OL].
https://mp.weixin.qq.com/s/urj70q9nXd3XiFKiDSSXEA.

图1 《2024年威海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

图2 《2024年雅安农商银行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
在披露过程中,威海银行与雅安农商银行以TNFD四大支柱——治理、战略、风险和影响管理、指标和目标为基础,系统构建了适用于区域性银行的评估体系,并将自然因素全面纳入治理与战略流程,为识别与管理相关风险与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目标设定方面,两家银行结合自身定位与业务特色,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自然相关目标:威海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代表,重点关注运营效率与金融产品创新,设定了涵盖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绿色办公、废弃物管理及生物多样性金融占比提升等多元化目标体系;雅安农商银行则立足其农村商业银行本色与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在通用目标之外,特别设立了具有农商行特色的“森林保护目标”,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零毁林’”,并致力于持续完善废弃物分类统计与溯源管理。
此外,在披露过程中,北京绿金院研究团队协助两家银行系统识别并解决了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是投资组合覆盖广泛,评估难度大。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涉及行业众多,全面评估难度高、代表性难以保障。为此,团队选取贷款余额占比最高及对自然具有高度依赖和影响的行业作为评估对象,锁定关键风险敞口,提升评估的可行性与代表性;二是国际工具与国内行业分类尚未对接。团队在运用ENCORE工具进行初步分析时发现,其数据库基于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建立,与国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存在差异,导致ENCORE工具的评估结果难以直接反映国内银行业务的自然相关依赖与影响程度。为此,团队通过对两类标准中一、二级行业的逐层梳理与对比,完成了ENCORE工具数据库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系统性映射,为后续精准、可比的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三是首次披露缺乏可参照的评估基准。由于两家银行均为首次开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在评估不同经济活动对自然的依赖与影响程度时缺乏参照基准。为此,团队创新引入赋值法,有效识别出自然相关高依赖与高影响的行业领域,提升了风险判断的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四是企业与项目层面自然风险识别维度单一。过去在企业或项目层面多依赖行业属性判断风险,未充分结合地理空间信息,导致评估结果的精准度不足。在本次披露过程中,团队注重整合地理与行业两类信息以识别自然风险:一方面基于地理位置,筛查其是否涉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评估重点企业与项目的生态合规风险;另一方面立足行业特性,重点分析高水资源依赖型企业与项目的用水效率与区域水资源压力。
威海银行与雅安农商银行通过率先披露,迈出了探索自然相关信息披露领域的第一步。这一实践,为中国银行业机构识别自然相关风险、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全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绿金院有幸参与其中,为首批商业银行TNFD报告发布贡献了专业力量,并期待未来与更多中资金融机构携手,为开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研究与技术支持。